班级绿色管理的探索

2019-09-10 17:43:35吕华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自我教育和谐发展内化

吕华

[摘 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美的标志,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基于班级的绿色管理应当是人文思想、人文情感、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文理趣的聚合与重塑的认识,我们姑且把班级的绿色管理视为一种能够在大写的“人”字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情智均衡發展的管理。进一步说,绿色管理是充满“爱意”的管理,是体现“创意”的管理,是带有“写意”的管理,班级的绿色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理想境界。班级的绿色管理,要求班主任用理性的思维去思索,把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事件,在关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所有方面,使师生形成必要的教育同构性。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培养自觉行为;实现人体内化,养成良好习惯;减少刻板要求,降低惩罚影响;体恤升学压力,关注情感经历;注意控制情绪,做到宽严有度;开展班级阅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绿色;管理;自我教育;内化;和谐发展]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必然带来新生活质量的追求.当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观念正在成为时尚的时候,面对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住宅、绿色用具等新事物,关注作为学生生活的另一个家——班级,就不能不探讨绿色管理的问题。

一、班级绿色管理的含义

什么是班级绿色管理?目前尚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如果仅仅把增进环保意识、使用节能灯具、控制班级废物纸屑以减少环境污染作为主题,那将大大曲解绿色管理的内在价值。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美的标志,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基于班级的绿色管理应当是人文思想、人文情感、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文理趣的聚合与重塑的认识,我们姑且把班级的绿色管理视为一种能够在大写的“人”字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情智均衡发展的管理。进一步说,绿色管理是充满“爱意”的管理,是体现“创意”的管理,是带有“写意”的管理,班级的绿色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理想境界。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盛赞唐代诗人的作品意境超脱、不着形迹,使用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溢美之辞。这个典故源于一个传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踪迹,以防野兽或猎人的捕杀。后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一词屡屡被学术界所应用。管理学界把最高层次的管理视为不留任何痕迹的管理,这为深刻理解绿色管理的内涵,埋下了伏笔。

二、时代呼唤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之所以成为时尚,自有其内在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绿色管理适应了人对生命与安全的执著追求。人的生存意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跃升。理论界认为,生命与安全曲线必将出现拐点,安全像粮食、饮料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全世界每年发生与工作相关的事故2.5亿起,每年造成33.5万人死亡和1.6亿例职业病。为此,世界各国不得不将占GDP的4%巨额费用用于补偿因工伤命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害。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隐患,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越来越爱到重视,绿色管理便是题中之意。

第二,绿色管理切中了环境质量的要害。1998年世界银行的专家在国家款保总局配合下所进行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查显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汽车购买量的持续增长,使学校门前出现了大量接送学生上下学的私家车;汽车尾气的肆意排放,造成大城市儿童血铅警戒值。学校不再是无污染的世外桃源,其他诸如噪音、校园伤害,以及班额过大带来的拥挤、空间狭窄等因素,呼唤绿色管理成为众望所归。

第三,绿色管理直指学生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当代学生的“时髦病”呈现出消极、平庸、倦怠等灰色特征。绿色管理必须担负起使命。

此外,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无法解脱的课业、升学的压力,许我学生还要面对家庭教育上的诸多问题。如此看来,一个不谙绿色管理的班主任将难以应对复杂的局面。

三、班主任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班级的绿色管理,说到底就是要求班主任用理性的思维去思索,把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事件,在关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所有方面,使师生形成必要的教育同构性。

1.开展自我教育,培养自觉行为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高级形态,表现在把个体的知、情、意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思想道德,通过实践转化为个体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事实上,践行《规范》离不开自我教育,高尚的思想品德要外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必须改变被动的教育接受,形成自觉的思想转化与行为控制。可见,班级的绿色管理如不形成积极的自我教育倾向,势必影响学生和班级的健康发展。很多情况下,班主任的管理要求不一定都能被学生所接受,也不能期望这些要求迅速变为他们的实际行动,在教育要求和学生需要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要求”和“内化”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学生从“要我做的”的被动教育中解救出来,进入“我要做”的主动教育境界。即把不完备的、低效的、缺少自我教育的教育过程,变为高效的教育过程,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一般来说,自我教育的成效源自于自我意识的程度。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性心理品质,但其自我意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这就要求班主任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掌握的内容入手,一步一个台阶地把知、情、意、行统一于自我教育中。

2.实现人体内化,养成良好习惯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人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就像吃橘子吃到核就要吐出来一样,并不是刻意去做,而是习惯于这样做。班主任应当明确,规则不是先验地给定的,规章制度不是死板的条文,而是一种约定的结果。既然是约定,那就需要共识,并在共识的基础上实现人体内化,否则,学生不会自愿接受规则的束缚。平时,要设置一些针对性的评比项目指导学生实践。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可以将其归纳为爱心,团结、自律、礼貌、卫生、作业、演讲、创新、学习成果、博览群书等10个方面,让每个学生考虑自身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需改进的两项,作为自己参加班级《规范》评比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精力所限,即使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一个阶段也只能集中精力瞄准最需要下决心改进的一两个问题作为突破口,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逐渐养成好习惯。上述内容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最值得养成良好习惯的方面。在指导学生践行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从纵向动态地考察学生的品行表现,对原来较差但现在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向上的欲望,将习惯养成贯彻始终。

3.减少刻板要求,降低惩罚影响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教育就是传授、灌输、宣传、训诫、加工、改造,而管理就是监督、控制、束缚和命令,形成了“我讲你听”、“我要求你照办”、“我惩罚你接受”的“桎梏”,这与绿色管理的原则相背。班级管理,要把学生还原成真实、整全的人,而非单向的被管者。管是手段,不管才是目的,班主任的“不管”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共管”为前提,以追求班级管理的“大治”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目的。要克服命令主义,防止学生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始终处于低迷的环境中,避免把极其丰富、富有创造性的班级生活成分数定量的机械划分,学生成听话的“机器人”。班主任应像大禹治水那样以“导”为主,决不能停留在盯、吓、压、罚上。对于学生的过失,要根据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帮助,将其改过所可能引起的阵痛降到最低限度。如果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班主任当格外谨慎,切忌将学生在学习、活动和生活中的个人秘、心灵创伤、前科过失袋子以布于众。因为,过度的惩罚,势必将学生推下悬崖。班主任当切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

4.体恤升学压力,关注情感经历

班主任不仅是班务活动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最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和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倡导绿色管理,特别强调管理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对人的言行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功能。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以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体验和外部形式表现出来。教育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处理各种矛盾怎一个“法”字了得,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乃是一个“情”字,因此说,管理其实就是共享一份团队融洽的感情。师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相互满足对方情感需要的心理性契约,如果这种契约遭到违反或破坏,那将削弱、恶化师生关系。绿色管理之所以倡导人性的释放,人性美必然带有伪装的成分,许多学生思想深处暴露出的两面性,正是情不由衷的结果。在绿色班班级,要积极构建心与心彼此接纳、情与情相互眷念、思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生态环境。走出班级管理的误区,贵在创设一种和谐和的师生心理环境。马克思说得好,“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班级管理如能不留“管”的、疤痕,方为良策。

5.注意控制情绪,做到宽严有度

一般说来,儿童最初受到严厉的训斥,会产生恐惧感。引起恐惧的关键原因,大都是由于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形成被动。中、高年级学生虽然具有几年的生活实践,能适应班主任的管,但被管的同时,也萌生了一种抗拒心理。学生的欲望越多,各种动机萦绕脑际,加上理智和意志比较薄弱,因此很难抑制激情的爆发,也驾驭不住激情的强度,管不好,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僵持局面。因此,班主任的管要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结合,爱而不护短、不迁就;宽而不放纵,使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班主任的管要达到无形的境界,一要合理,合乎学生实际,管而有度;二要有理,不从印象出发,不以个人的好恶定夺,而要讲道说理;三要达理,沁肺润腑,鞭辟入里,让学生既知管其然,又知道其所以然,从而达到心悦诚服。

6.开展班级阅读,使学生明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事实上,在教室的一角设置图书角或流动图书馆,是很容易做到的,不少班主任早就在自觉而积极地实践着。归纳他们的做法,都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和其他可以利用的课上时间,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只要有心、有意、有序,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

(1)孕意:培养、孕育读书的意向和意志

应当看到,“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是相当顽固的,许多学生一进校六(特别是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就拒绝接受除教科书以外其他的书籍,对考试科目以外其他的知识知之甚少,“考什么就读什么”的意识根深蒂固地植于学生、家长和相当多的教师的头脑中。

(2)激趣:调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班主任应当摸清学生的“胃口”和最需要的“食物”,做到及时提供合胃口,增加食欲。因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首先要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上下功夫,视读书不是额外负担,而是每天必需的精神食糧,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心理倾向。相反,如果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学生就会感到索在无味,那么即便“餐桌”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学生也会望“食”生厌。激趣的通常做法是:①以某书的实用价值;②以读激趣: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让有演播能力的学生范读或听著名播音员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生趣;③以议激趣:议可以加深理解,特别是争议的情节和片断,要引导学生谈观点,对一时理解不清争不出头绪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存疑或进行“哥特巴赫猜想”;④以赛激趣:读书竞赛包括的面很广,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组织读书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评竞赛、收集精彩片断和佳句等等。

(3)促求: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到书海遨游的欲望

班主任应当培养学生自己寻求分物的能力,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对书籍的需求以能读懂的、有吸引力的为主,而很少去读比较难懂、需要费力的书籍。事实上,真正对学生有指导意主,与课堂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大都是一些能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有一定深度的知识性书籍,只要能钻进去,就会体味到读书的乐趣。因此,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所级段,在书籍的选择、推荐上适当采用“跳一跳”的办法,使学生感到读有所得。一般的做法是:①以用促求:即密切结合学生所学的科目和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需要从书本上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阅读的自觉性;②以写促求:写读收笔记、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之前,有意识地推存一些课外读物,学生可以带着任务阅读,这样做兴趣高、目的明、效果好;③以评促求:班主任可按照作文的讲评方式,经常开展评书活动,让学生讲心得、讲收获,评述通过阅读书籍增加的智慧和知识和如何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在班级倡导绿色管理,保持生态平衡,寻求师生共同关心的切合点是非常重要的。的确,班主任不能服从于学生,但要服务于学生;班主任不能放任学生,但要信任学生;班主任不能迁就学生,但要成就学生。

猜你喜欢
自我教育和谐发展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人民论坛(2016年29期)2016-12-22 22:25:25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相互关系及其协调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56:33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2:52:35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