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邓新
昔日“硅谷第一”惠普公司,在互联网大潮中已边缘化,却因为被恶意收购再度站上历史舞台中央。
2019年11月5日,打印机巨头施乐向惠普提出22美元/股的收购方案,该价格一直高于之后惠普的交易价格。
施乐的体积仅有惠普的三分之一,却打着“蛇吞象”的算盘,惠普董事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施乐的收购要约。
不过,施乐并不打算放弃。
据《金融时报》报道,施乐首席执行官约翰·维森丁,于11月27日致信给惠普公司董事会,宣称计划直接向惠普股东发出33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约翰·维森丁在信中指出:“惠普拒绝谈判不符合逻辑。我们计划直接与惠普股东接触,争取他们的支持,敦促惠普董事会做正确的事情。”
这种行为在商界通常被视为恶意收购:并购方不顾目标公司意愿,采取非协商购买的手段,直接向公司股东提出收购要约。
净利润暴跌、大幅裁员、主业不振……这也难怪惠普被人盯上,而伴随惠普衰落的背后,则是中国IT公司的一部崛起史。
一部硅谷史,半部惠普史,惠普可谓硅谷的精神象征。
1939年1月,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顺利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他们获得导师“硅谷之父”弗兰德·特曼提供的第一笔创业启动资金:538美元。
这笔钱,在那个年代不算少,但想创业却依然是杯水车薪,于是这哥俩决定在艾迪逊大街367号的车库里起家,创立了惠普。
这个车库,被美国定为硅谷的“诞生地”。
在惠普之前,没有人创业会选择以车库为起点,之后车库文化成为一种科技潮流,大名鼎鼎的苹果、谷歌等都是从车库走出的伟大公司。
在惠普进行过暑期实习的乔布斯曾感叹:“我过去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建立一家像惠普一样具有创造力并基业长青的公司。”
上世纪90年代,惠普切入个人电脑市场,从而迎来了历史巅峰时刻,并于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PC电脑制造商。
“我是在1982年加入惠普,公司当年的销售规模是42亿美元,待了25年,离开的时候是1042亿美元,1042亿除以42亿刚好是25倍。”惠普前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孙振耀曾回忆那段上升期。
好日子不久就结束了,联想2013年超越惠普问鼎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制造商,从此来自中国的PC电脑冲出亚洲,走向全球。
这个宝座,联想一坐就是四年。
为了轻装上阵、应对挑战,惠普于2015年将服务器、云计算等业务分离成立惠普企业,原公司专注PC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业务。
来自IDC的数据显示,惠普于2017年重新夺回PC电脑领域的“铁王座”,但昙花一现,之后又被联想压着打,2019年第三季度联想的全球市场份额为24.6%,而惠普的全球市场份额为23.8%。
PC电脑已是存量市场,譬如2018年PC出货量为2.594亿台同比减少1.3%,连续第七年下降,惠普与联想的拉锯战哪怕赢了,也恢复不了昔日的荣光。
惠普前CEO卢·普拉特有一句名言:“过去的辉煌只属于过去而非将来。”
惠普不仅仅在PC领域失利,在多个赛道也被中国IT公司奋起直追。
戴维·帕卡德曾阐述过惠普的发展之道:“惠普公司每年以20%增长,惠普公司最终总会碰到增长的瓶颈,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惠普切入了所有的IT主流赛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云计算……
惠普不是在转型路上,就是在准备转型的路上,但如今都未找到突破口。
譬如,惠普手机可追溯到2006年,型号为iPAQ rw6828,那是国际品牌叱咤风云的年代,国产品牌感官不佳,如今以华米OV为代表的国产智能手机,不但主导了国内市场,更是在全球不断攻城拔寨: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前五大品牌,有3个是国产品牌,而国产品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6.3%。
再譬如,惠普与戴尔、IBM等为最早一批切入服务器领域的IT巨头之一,该领域此前主要由美系公司把持,如今浪潮、华为、联想等崛起,IDC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排名第三的浪潮营收同比增速为36.4%,而排名第二的惠普企业增速仅有0.2%。
多元化不顺,导致惠普走上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
2019年11月27日,惠普发布了2019财年第四季财报(编者注:等同于Q3财报),财报显示惠普第四财季净营收为154.07亿美元同比增长0.3%,净利润为3.88亿美元同比暴跌73%。
最赚钱的业务居然是打印机,运营利润率为15.6%,而整体运营利润率为6.1%,这也是施乐觊觎的最大目标。
为了遏制净利润暴跌的趋势,惠普早早就挥舞裁员大棒。
今年10月4日,惠普宣布计划未来三年以直接解雇和提前退休两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000至9000人,以达到削减10亿美元成本的目的。
惠普表示:“裁员将使他们有更多资金重新用于增长和股东回报。预计在2020年公司将产生至少3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并通过增加10%的季度股息和股票回购,至少给股东带来75%的回报。”
裁员计划宣布当日,惠普股价暴跌9.57%,创下两年半以来新低,市值一天蒸发26亿美元。
属于惠普的时代,过去了。
尽管惠普衰落了,施乐能不能吃得下,也要打一个问号。
事实上,蛇吞象的故事曾经多次上演,成功的前提是确保自己是大蟒蛇,而不是小蛇。
2014年12月,联想宣布斥资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渴望借助IBM研发力量与全球销售渠道,开辟国际市场空间。
“现在中国人都知道Lenovo这个品牌,但在美国、在亚太很多人就可能不知道这个品牌。”时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的黄涌表示,“IBM的品牌代表的是高品质的产品,高服务的品牌。”
这是一次成功的蛇吞象,联想成功跃居全球PC电脑的前三名,之后更是将惠普拉下宝座,从而实现了弯道超车。
渴望弯道超车,也可能翻车。
2005年6月,成立3年多的明基宣布接盘西门子的手机业务。
彼时,西门子手机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9%,而明基为世界第一大手机代工厂商,最大的客户是摩托罗拉。
明基不甘心只做代工赚点辛苦钱,欲借助西门子的力量完成自主品牌的淬炼与升华,从而成为世界级企业。
然而,愿景落空了。
收購西门子手机带来的亏损超过明基预期,一年之后宣布止损。
明基董事施振荣曾做过如此评价:“明基一年里交了数亿欧元的学费,比预期的多,可能会影响自身经营。做生意就是这样,不打输不起的仗,所以看情况不好就中止是明智之举。明基的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明基最终没有成为全球知名的手机公司,反而成为LCD显示器、DLP投影仪领域的全球冠军。
国外媒体Ranke曾做过调查,史上最成功的22个科技公司收购案,几乎都是大吃小,譬如Google收购YouTube与Android、eBay收购PayPal、Apple收购NeXt等。
蛇吞象是一条捷径,那些想走捷径的公司,多数都走了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