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炳艳
[关键词:替换;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内容: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方法。
执教者:李晓燕。
二、教学过程
师:出示图片1:《曹冲称象》,请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明在这过程中,曹冲把石头替换成了大象,期间质量不变。
此处金老师是用语文中一篇课文《曹冲称象》来创设的情境,开始今天的教学,把数学学习和其他科目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出示图片2;天平。
2个桔子=1个梨2桔子+1梨=300克
请学生求桔子和梨的质量。
学生解答:2个桔子=1个梨2桔子+1梨=4桔子=300克
桔子=75克梨=150克
师:上述例子都用了替换的方法,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金老师通过出示一个天平,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明确学生使用的是替换的方法后,指出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加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例1:小明吧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师:能不能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
学生:不能,缺少大小杯的关系
教师补充题目:小明吧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师:现在说说看怎么求?
学生: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或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师:请学生任选一种方法求大小杯的容量。
师:请学生到黑板解答。
学生解答:
方法1: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
3+6=9个720/9=80ml(小杯容量)80*3=240ml(大杯容量)
方法2: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6/3=2个2+1=3个720/3=240ml(大杯容量)
240/3=80ml(小杯容量)
师:检验答案对不对,有哪些方法?
生:80*6+240=720ml(检验总量是不是720ml)
师:追问,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240/80=3倍(检验大杯是否是小杯的3倍)
金老师没有直接把所有的题目直接全部出示,而是先删去一个条件,此时缺少大杯与小杯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开阔了学生思维,有利于替换策略的强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金老师还强调如何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检验,这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有好处。
例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比大杯少装160ml。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师:先请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想:把(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装的果汁总量比原来(少)(填“多”或“少”)(160)毫升。现在装了(7)个(小)杯共装果汁(560)毫升。
师: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或者小杯换成大杯。
师:请学生任意选一种方法来完成。先进行总量变换在进行杯子转换。
学生解答:
方法1:720-160=560ml
560/7=80ml(小杯容量)
80*3=240ml(小杯容量)
方法2:720+160*6=1680ml
1680/7=240ml(大杯容量)
240-160=80ml(小杯容量)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嫌麻烦,极少数学生使用这种方法。
师:比较例1,例2的区别。
生:例1总量没变,杯数变了。例2,总量变了,杯数不变。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例1,是倍数关系。例2,是相差关系。
此处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拓展,教材上并没有此类的替换,教材上只提出倍数关系的替换,而没有相差关系的替换。相差关系的替换比教材的难度,有一些提升,所以李老师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此类问题。
三、评价与分析
上面的教学片断出自一节非常正常的日常教学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举了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新课的过程中,李老师出示课本例题,并对之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从而有了两种替换方法,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或者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通过填空的形式,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做题。着重培养学生替换意识,强调替换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条件的变化,让学生在困难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非常深刻,紧紧抓住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主旨展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图与题目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突出替换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对于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替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掌握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于大小杯之間的替换都掌握了,但是对于其他情境的一些替换并不清楚。就教学方法来说,以教师讲,学生回答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缺少探究式的学习,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很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威严度很高。这有利的一方面是上课的纪律很好,但不利的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教师很惧怕,导致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对不懂的地方也只是在心里闷着,这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存在着制约。当学生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因为惧怕而不敢发表意见,这不利于策略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