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
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数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积极投入到到自主研究、合作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变成了“空架子”。
一、由现实情境转化为数学现实的几种形式
(1)由情境过渡到数学。我们要注意到由现实情景过渡到数学问题也有它的局限性。这样,学生就不善于从反面思考问题。因此,数学与现实情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离。纯数学的研究“在帮助学生学会逆运算来解决问题方面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如果局限于特定的现实情境,那么就限制了学生对学会的数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初中阶段,许多知识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起来效果会更佳。
(2)由数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富有情感和挑战性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3)启發式教学让学生思考。“老师的提问应是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最近的发展区;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搭建平台,引导对知识的后续研究;要及时捕捉学生与学生间的不同观点,从思维的碰撞中引发思考;不同问题要给予不同的时间以保证学生能真正有效的思考。”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
从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些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有一些教学情境存在低效、无效甚至有负面影响的现象。
(1)刻求有趣,弄巧成拙。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的引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花费心思最多,创设情境最多的地方。为了让情境变得有趣,刻意地去做一些活动,哗众取宠式的情境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呢!在现在的不少课堂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境,长此以往,连学生都会疑问: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2)过分追求生活化、淡化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凡事不能过,现在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如果把“生活味”和“数学味”看作是数学教学这道菜肴的两种调料的话,过去“数学味”显然放得太多,吃起来咸得发涩发苦,而现在我们加入了大量的“生活味”,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使这道菜肴索然无味。
(3)套用情境,照本宣科。对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和爱好是有一定区别的,切不可一视同仁。小学学生对童话故事、有趣的活动较为感兴趣;初中的学生则侧重于间接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明白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较为重要。如果对待不一样的学生采用一贯制的情境,试问这样的情境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情境创设的不切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保持多久?长此以往,情境教学还有何意义?
三、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1)以惑诱思,创设悬念。悬念设置于课头,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分解”的魅力。它是牵挂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好动好奇又好胜。我们要抓住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教学。
(2)制造冲突,创设质疑情境。孔子说过:“疑惑,思之始,学之始”。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造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思”中探“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才能使学生从机械的接受学习中跳出来,自己参与到学生应当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的活动中来。让学习的快乐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段乐曲。让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成为学生奋力振向高空的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