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君 舞台梦 戏剧瘾

2019-09-10 07:22赵盼盼
南风·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梅派角儿京剧

赵盼盼

丁晓君

1981年2月生,辽宁大连人,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CCTV青京赛金奖得主,全军十届会演双“一等奖”获得者。师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先生。现就职于陆军政治部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2003年以小品《抢水》获全军小品大赛表演一等奖;2004年以《天女散花》获全国第二届戏曲大赛金奖,并获“红梅之星”称号;2005年《天女散花》获第五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银奖和“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称号”;2008年以《谢瑶环》获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青衣组榜首(第一名)金奖;2011年以《谢瑶环》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京剧演员擂台赛擂主魁首;2014年参加全军十届会演,在《西柏坡组歌》中以一曲《天下乡亲》获个人演出一等奖;2014年参加全军十届会演以现代京剧《零点饺子》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2015年第十届全军会演2个“表演一等奖”获得者;2017年,《天下乡亲》获得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京剧电影《谢瑶环》担纲“谢瑶环”角色获得第十三届中关电影节“金天使”奖。

她渴望享受驰骋舞台的快乐、静谧和激情,恰似舞台上幕起幕落间的转换,这个世界奇幻、斑斓,洋溢着热血的激情;在她眼中,京剧就是一个中国“符号”,传承京剧艺术就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她渴望把那些令她感动的善良人性与美好真情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于舞台,展现给观众……她就是京剧演员,梅派青衣——丁晓君。一路走来,80后的丁晓君不断收获着成长的徽章,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全国戏曲大赛金奖等尽入囊中。浮浮沉沉,不改初心,京剧始终是丁晓君丰富的人生色彩中最醒目的底色。

拜师杜近芳 立志成为一个“好角儿”

回忆起自己的戏剧人生,丁晓君兴致勃勃地说:“对我来说,戏剧是一个难解的情结,我喜欢戏剧,尤其是京剧,为了它,我做了全身心的投入。”从9岁开始接触京剧,11岁正式进入戏剧学校学习到现在,她被梅派艺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丁晓君的老師杜近芳,老师的老师梅兰芳,三代京剧青衣,有着共同的宿命,不投入生命里的大部分时间精力给舞台,就不会有舞台上那些美丽的女子存在。天女、黛玉、杨贵妃、谢瑶环、白素贞、程雪娥……对梅派青衣而言,这些存在于遥远世界的人物和名字,熟悉得就像是自家人,一天天、一年年地和她们生活在一起。

戏剧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感召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戏剧也是一面镜子,让人更清醒认识生活和自己。丁晓君感叹“剧剧皆辛苦”,但回望来路,能将自己的情感、思想通过戏剧忠实传达给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她感到十分满足。有了戏剧的人生是值得回味的,是多彩而充盈的。深沉的感动背后,是20多年不改初衷,对京剧艺术和美的孜孜以求。和其他梅派弟子一样,丁晓君骄傲于梅派雍容、大方的风格。在她眼中,京剧有种奇怪的魔力。“原来我是一个很争强好胜的人,总认为我就是第一,但学了梅派之后,好像把什么都看淡了'无所谓结果,努力到就够了。”梅兰芳是有名的平易近人、忠厚温和,杜近芳将他的口头禅学得惟妙惟肖:“好好,是是,挺好的,都挺好的。”

“我的老师就像是为京剧而生,京剧渗透到她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大年三十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她突然想起一出叫《廉锦枫》的戏,就开始在家里做各种动作,那时候没有摄像机,她丈夫就在旁边用相机拍。”丁晓君谈起自己的老师的时候,话语中渗透着自豪和感激之情,“老师把京剧彻彻底底地融入了生活”。“同样,在舞台上,老师有旁若无人的表演和音色夺人的演唱,她的表演情绪几乎不受观众的影响,如入无人之境。”

杜近芳告诉丁晓君,当年她拜师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王瑶卿先生问她:“你是想当好角儿?还是想成好角儿?”王瑶卿先生解释说:“当好角儿很容易,什么都帮你准备好了。成好角儿不是,要自己真正付出一定的辛苦,经历一番风雨,你才成为一个好角儿。”丁晓君至今也不太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但她立志要成为一个好角儿。

在戏剧中沉醉 不改对艺术的孜孜以求

戏剧人的文化自信就在舞台上。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辉煌之后,丁晓君早已成为京剧艺术的一张名片,对丁晓君而言,拜师杜近芳就像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2005年第五届CCTV青年京剧大赛上,她获得了青衣组银奖。当时,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她的偶像就是杜近芳。2006年6月18日,丁晓君正式拜师杜近芳,还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丁晓君跟杜近芳学了《凤还巢》《红鬃烈马》《廉锦枫》《谢瑶环》《白蛇传》等戏。“第一堂课不是说唱腔、念白,也不是说身段,而是讲这出戏的故事情节、起源、背景、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每天听老师上课就像听百家讲坛。”那时丁晓君只熟悉这些戏程式化的唱腔和动作,并不了解戏中人物的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丁晓君的表演受到军委总部、军区首长机关的高度肯定,中国戏剧家协会专家对她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她是当今梨园不可多得的实力派演员。在演出期间她的父亲病重,丁晓君秉承军队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戏比天大”的艺术信念,在工作、家庭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她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丁晓君执着的艺术追求、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受到军委、总部、军区首长和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

世界上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向前发展,它才有生命力。如何让戏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何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在丁晓君这一代,她看不见的“敌人’是时代,在喧闹的21世纪,在热闹的网络和影视的全面侵袭之下,京剧的舞台显得冷清而寂寞。拜师杜近芳之后,她仿佛渐渐看到了京剧的曙光。2008年4月起,丁晓君在杜近芳的亲自指点下完成《谢瑶环》的复排,作为梅派艺术的新传人,她在梅兰芳大剧院和长安大戏院公演了杜近芳的这台代表作。2017年,丁晓君还在京剧电影《谢瑶环》担纲“谢瑶环”角色,获得第十三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该京剧电影为“国家十部京剧电影工程”收官之作。同年,丁晓君演唱的作品《天下乡亲》获得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据了解,丁晓君曾多次参加总政“双拥晚会”和慰问驻京老干部晚会,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春节戏曲晚会,还参加了“菊坛传响”——京、津、沪三地巡演活动,复排演出了多台经典传统剧目及多台杜派名剧20余场,获得全国广大戏迷观众的认可和厚爱。近年出访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总共演出近15场。

对年轻的丁晓君来说,京剧的她和现实的她,如何能融合起来,又能截然分开是一个难题。如果生命中仅剩下京剧两个字,对于一个京剧演员,那也许很幸福,但对于一个80后女孩,那也许又太残酷。京剧之外,她也去看其他演出,看了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阿依达》之后,她心情复杂,“他们的票房女子,影响力也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但真正要和京剧比起来,差距太大了。

戏剧人的坚持 让京剧在创新中“突围”

十几年前,戏剧圈普遍还不习惯谈市场,多半因为戏剧在那个时代属于某种高雅艺术范畴和小众审美对象,不仅戏剧人以“艺术家”自我定位,多数观众也以“艺术爱好者”身份入场。时代的列车轰轰前行,时光流转,在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戏剧也和早已大众化的影视一样,逐渐由向特定的、数量不多的“戏剧爱好者”定向销售的“高雅艺术产品”,转型为向不确定的、数量更多的普通文化消费者销售的“一般文化消费品”。

“戏剧人要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最重要的是决不放弃——不放弃戏剧理想、艺术追求、历史使命、肩上责任。”说出此话时,丁晓君的眼中透漏出一种坚定。戏剧这些年在与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角逐”与“竞赛”当中,绝对是风头正劲的选手。但可忧之处也不少,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容易在市场中被逐渐边缘化。有句口号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颇激动人心,能唤起民众。目前,戏剧的整体环境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也该说说“戏剧兴亡,匹夫有责”,所有关心和喜爱戏剧的人,都有责任。

你爱戏剧吗?有多爱?这一生当中,你选择它,准备为它付出多少?坚持多久呢?丁晓君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她的“戏剧瘾”。在她看来,实现戏剧在转型时期的“突围”,除去资本和市场的因素,最重要的一点,于戏剧人自身而言,就是“坚持”了。这答案才是最终决定你可以为今天或明天的戏剧环境贡献多少的关键所在。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可能是所有今天仍愿意为戏剧而执著前行的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此外,戏剧人还必须进一步走出‘庐山’,不能够固守原来的戏剧模式,扩大视野,瞄准市场,大胆创新。”丁晓君说。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戏曲落地有声?“要让京剧真正进到校园里,在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丁晓君给出了她的答案。时代在变,觀众在变,但环境、时代都是客观的,戏剧人是主观的,无论时代怎么变,守住根源,京剧的特性就不会变,要在传承中鼓励不断创新。京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文化盛宴,值得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逆流有逆流的刺激,让戏剧人成长,也让京剧在逆流中实现“突围”。

猜你喜欢
梅派角儿京剧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角儿爷
《京剧人设》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登堂入室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论《太真外传》青衣唱腔创作的超越意识
梅葆玖先生病逝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