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响时间:记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主题思路

2019-09-10 07:22黄燕
画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纤维材料纤维艺术家

黄燕

2019年3月3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和大屋顶文化联合主办的“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在大屋顶美术馆正式开幕。22位艺术家以纤维媒介、多媒体影像、机械装置等多种艺术创作形式完成的作品,在给予观众沉浸和互动式的观展体验的同时,传达出一种突破性的、跨越人们日常认知的当代纤维艺术的新图景,不经意间引发不少公众的好奇心。本文希望从一名从事纤维艺术创作和教育事业多年的工作者角度,伴随展览原型,与观者做更多更好的沟通。

纤维艺术的生发,联系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的是一种存在于人、物和时空之间的维系关系。对纤维的理解,关乎材料和形态,但它的属性却是由人和世界的主客体所赋予的交织和构成,遵循秩序而生。在这个交织的过程中,纤维之物是沟通的载体,在时间和空间的容积中承载着创造者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而当创造物付诸现实世界时,我们却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沟通和对话?“混响时间”作为本次展览的母题,意在讨论当纤维创造物与现实世界碰撞时,两个世界相互间震动的美妙。如同“混响”——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吸收和反射,同一空间和时间内,多次的声音吸收与反射相互发生,就产生了混响效应,这个过程便是“混响时间”。

首先,“混响时间”隐射的是一种艺术创作状态。这种状态藏匿着时间的力量,却通过物质特征进行交流。《圣经》关于巴别塔的故事里有记载:上帝变乱天下人的语言,使众人从统一走向差异。差异则恰恰成为沟通和对话的前提,同时也体现了对话各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相对于艺术家,体现的是对艺术的态度和艺术创作的自主自治,但却不自闭。可以说,“混响时间”展示的是一块当代纤维艺术的试验田,在场的艺术家们对纤维的洞察和开拓来自自身的实践。他们往往是将纤维放置在人与物或人与世界的界面上,切入创作思考。作品《这里什么都没有》以子母带为载体刺绣文字再消磨文字,一遍遍的摩擦动作成就文字语言终归为物质。借佛教“阿罗汉”之意命名的影像作品《Arhat》,记录并重复一针一线的劳作常态,引108响寺院钟声契合修行之真:修行即存在于日常普通的行为当中,生活即为修行。显然,艺术家的思维统帅的不仅仅是材质、形态、色彩和空间,而是一种在驾驭纤维材料日常性基础上的超越:纤维被视为一种新的感知体,唤醒并激活创作行为。一个新观点、一个新视角,不一定构成逻辑上的新知识,却也是“新知”——一种需要观者从全新的观点和角度予以判断和评价的,对纤维艺术的认知,有着伯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直观”和“绵延”之意,一种在交流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主观的时间”。

与此同时,“混响时间”也是一种隐喻,喻示着当代纤维艺术不断扩展的边界。无可厚非,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壁毯和中国南宋缂丝所塑造的时代性辉煌,以及20世纪现代展览文献和美术馆收藏所记录的整个70、80年代纤维艺术宏大的空间拓展篇章,是环绕在当代纤维艺术身后的璀璨光环。在人们知晓“结绳记事”追溯出纤维艺术捆绑着人类文明历史渊源的时候,纤维材料与科技发展间不舍不弃的牵连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科技导向所塑造的新的理性时代中,相信人们会觉察到一种现象:纤维几乎作为一种带着美德和智慧光环的材料闪亮登场。21世纪推动卫星的网络状游丝织物便是一个例子,将人们对纤维的认知提升至全新的高度和领域。于是我们与纤维艺术间的对话,在这般跨越的时代语境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以往传统认知经验间的差异。犹如一个坐标点在进行一场时空中的位移,以纤维编织为主要材料和手段的艺术探索,开始转向成为与现实生活情境甚至未来模型憧憬相关的一种整体艺术。可以看到,这次展览上出现了许多新媒体手段的介入,影像、机动装置、化学效应等等。以函数概念“熵”命名的作品《熵》,正是通过函数计算的方式运转电机和感应系统,以机械数控操作编织的动态画面,借以探讨失序与重构、进化与迭代的熵变视觉感知。而作品《--》则不可思议地在通过手电筒微差角度“观看”一根線!光影变幻之间巧妙地营造了一个饱含时间性的场域。跨媒介之间的协作让艺术家们开始大胆地去关注更广阔的空间和体验,将那些被日常经验遮蔽的潜在感知,通过纤维和其承载的意义展现出许多充满想象和灵性的细节。过去被人们视为是被动、沉默的纤维材料,实际上是可以积极、生动地传达各自的各种信息的。《20190319》放大了手指翻花绳的穿梭动作,将绳索连接身体,创造了航拍镜头下的舞者的集体行为。《叙序》引书写之章、棋盘之局、阡陌交通之境释经纬纵横之意。一直以来,艺术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就是艺术领域和其他文化分类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当代纤维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正朝多个方向延续着,它意味着不断有可能重新评估关系和重组联系。

究其展览目的,“混响时间”等待的则是一种回响,它的意义在于激发无限的想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art”解释为“用技术和想象力创造可与他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这也恰如其分地诠释出了这次展览对艺术现场的设想。通过本次展览,参观者们看到的不是一件件毫无关联,像孤星一般兀自闪烁的展品。我们希望为观者呈现的是一个由纤维触发、创造的感知世界,如群星散落,却相互连接形成璀璨星河。展览吸引人的一点在于:不少作品摒弃了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即纤维艺术是以缝补劳作为底子基础的。传统认知中的纤维材料焕发成为新的媒介:那些能激发艺术创造本能并唤醒造物欲望的东西。艺术家们尝试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通过接近或不偏离人们始终拥有的感觉经验,让创造物唤醒人们潜在的情感和经验,甚至转变常人看待事物的眼光。这应是艺术创造性更大的意义所在,也强调出制作一个艺术展最重要的目的,即唤起了什么和焕发出什么。我们在安藤忠雄先生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中,以纤维发声,集结每一个进入现场的观众个体成为“混响”的载体,在不断碰撞、吸收和反射的过程中收获回响,纤维之物得以再度释放。

猜你喜欢
纤维材料纤维艺术家
膳食纤维,不只有一种
探析用于高层建筑的新型桩基的机械性能
跟踪导练(一)
VR订制光热感变色窗帘的市场发展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为什么有的衣服洗后会缩水
浅谈个体防护装备高新技术纤维材料的发展
走向雕塑的现代纤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