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医社融合 打造全人关怀服务系统

2019-09-10 07:22:44
大社会 2019年5期
关键词:病友医务社工

2011年1月,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同心”)挂牌成立。8年来,同心在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合作中不断发展,逐渐成长为一家拥有超过130名员工的“5A”级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全国百强社工机构、广州市品牌社会组织。

2013年12月,广州市首个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项目(民政局和卫计委联合购买)落地,而承接者正是广州同心。6年来,同心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为阵地,从患者个人、家庭、社会不同层面入手,调适患者心理压力、改善家庭关系、调解医患冲突、筹集治疗经费、帮助社区再融入及功能康复,聚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医务社会服务,使政府购买服务产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探索总结出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医社融合,打造全人关怀”服务系统。

一、“医社融合”与“全人关怀”

(一)“医社融合”。这是医务社会工作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社工进入医院提供嵌入式服务,只有多层面的“医社合作”,才能够顺利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并利用这一环境,提供切合患者需求的服务。“医社合作”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跨部门合作。这里指卫生系统与民政系统的合作,既立足于卫生事业,同时又发挥民政系统的功能。无论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都需要两者相互补充,互为促进,共同推动和引领医务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

2.跨领域融合。具体指医院与社会组织的融合,中观层面上,医院与社工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主要源于患者身、心、社的康复需要,这决定了医务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在病区提供个案、小组等常规专业服务,更需要其调动和链接各类社会资源融入服务过程中,以期产生良好的效果。因而,在具体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项目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服务“中介”,从医院这一“中枢系统”辐射开来,将社工机构、督导资源、民间组织、基金会、政府管理部门等各个“神经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神经系统”。

医务社会工作项目通过吸纳各方资源,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逐渐呈现:建立承接机构与医院管理层联合工作的平台、资源库、开展研讨会、举办实务课程培训班等,实现多方力量共融,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前进。

3.跨专业融合。即医护人员与社会工作者专业相融,微观层面上的医护人员与社工在专业领域的合作体现在:医院环境中,医护人员与社工的服务是互为补充的。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医护人员对社会工作缺乏足夠的了解,双方合作难免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然而,从医务社会工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双方需探索出一种恰当的合作伙伴关系。

“医社合作”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参与巡房、邀请医务人员直观地了解社工工作方法和患者的改变情况,建立个案转介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理解和认同,奠定双方跨专业合作的基础。

(二)“全人关怀”本土实务模式。为了实现患者身、心、社三维维度康复目标,医务社会工作者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影响患者康复的“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着眼于患者个人与康复环境中的各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实践探索,全人关怀服务体系可分为三个维度:即微观层面的目标维度、中观层面的时间维度以及宏观层面的介入维度。

二、“医社融合”与“全人关怀”理念引导下的社工服务成效

(一)专业介入,成效显著。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时,对接受项目服务的140例个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案求助问题以经济问题(119个)、情绪问题(113个)、资讯问题(66个)、社区照顾问题(25个)等为主,超过95%的服务对象均表示所求助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和解决。所服务的个案中,接近85%的服务对象来自于医护人员的转介和患者的主动求助,侧面反应了医务社工服务的开展得到院方、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与信任。

(二)双向转介,渠道畅通。项目突破了医院有限的空间场所,将服务延伸到离院患者的家庭照顾及社区层面,首次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框架,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全人、全家、全社会”的关怀服务。近四年的时间里,项目与广州市45个街镇级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转介关系,成功转介个案135例。

(三)培育义工,助人自助。项目实现了医疗机构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全面、开放性战略合作,由医生、护士、医务社会工作者、义工和其他专业人士等组成多学科跨专业合作,在医院层面促进了医疗康复、社会服务与人文关怀的全面整合。特别是病友义工队伍和病友互助组织的培育,一方面促进了医疗服务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病患者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蜕变。

在医务社工的鼓励和引导下,接受个案服务的患者中,有119人成为了项目义工。尤其是20多名出院烧伤患者自发组织了“凤凰涅槃——烧伤病友义工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超越自我。

(四)树立标杆,行业认可。作为广州市首个政府购买医务社工项目,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始终将“研究性实务”作为工作基础,以实证为本,从事专业性助人服务,成功探索和总结出“医社合作、全人关怀”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发出一套医院社会工作实务流程,撰写本土化与专业化的《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工作手册》,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标杆作用。

3年多来,项目荣膺“2016全国最具影响力社工项目”“第九届中国健康总榜医疗服务创新先锋奖”“第二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优秀项目”、广州市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批”先进典型活动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5年度广州市最佳创新示范项目”等十余个奖项。得到新华社、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南方日报、广州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

(五)政社参与,同心协力。项目发挥了政府政策及公益慈善资源链接的功能。5年来已为患者及家属链接资源510.9万元,协助46个外来家庭入住希望小家,与恤孤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碧心青少年关爱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及各大新闻媒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持续向患者提供或链接包括治疗资金、家属临时住宿、募捐信息发布等资源。2015年,项目组探讨成立病友互助基金的可行性和作用,与广州市慈善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烧伤病友的“同心缘”烧伤病友基金,为烧伤病友搭建长效帮扶机制。

(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病友医务社工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肝博士(2021年1期)2021-03-29 02:32:18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 09:42:36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神经”病友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2:51:13
病友
小说月刊(2015年10期)2015-12-16 22:22:25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