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静 陈改玲
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是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三股势力的渗透以及网络的不良影响等因素,都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因此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78-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的高校要培养“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民族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民族高校人才培养关系到民族地区发展的未来,所以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至关重要,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文艺、宗教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宗教现象是一种古老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前,没有思想家对宗教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现象进行了正确的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是一种虚假的观念,是在自然力的压迫和社会的压迫下产生的[2]。宗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在阶级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工具。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当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消灭剥削阶级,宗教才会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以及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阐述了宗教与民族、文化、政治、政權、政党等的关系,阐释了宗教的社会作用,是我们认识宗教现象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以族群为单位的宗教信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实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信教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是宗教毕竟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对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不科学性,需要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引领。
2 民族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各种信息肆意横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制造民族宗教间的矛盾,或者宣扬邪教,或者利用宗教对青年学生进行误导。而民族高校的特殊性导致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较高,不同宗教信仰间差异较大,并且他们中间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我国相关宗教政策了解不够全面。基于以上因素,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2.1 民族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各个高校中的少数民族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民族高校。民族高校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而少数民族学生又有着以族群为单位的宗教信仰。很多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生俱来,并且其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在宗教问题上,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国现行宪法第3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该条款是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一般性规定。第36条第2款中又进一步具体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3]。”
民族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使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既不能歧视他们也不能任由宗教在高校校园堂而皇之的传播,穿戴宗教服装。民族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武装民族高校大学生。
2.2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理解不够
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指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当然绝不能被用来推行某种宗教,也绝不能被用来禁止某种宗教,只要它是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其目的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背离这个基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宗教信仰自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教信仰和活动是在我国宪法准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宗教信仰自由不是信教群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宗教信仰影响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那就违背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本质。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公民享有的宗教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以为有了宗教信仰就可以在任何场所从事宗教活动和传播宗教,就可以不顾高校是育人的场所而向学生兜售自己的宗教!一些人在过分强调信仰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淡化甚至忽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我们认识宗教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族高校师生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反对唯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2.3 三股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思想渗透
三股势力以新疆等我国西部多民族地区为目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其触角已经伸向学生,他们利用大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的特点,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诱骗,特别是利用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为幌子坑骗大学,严重威胁和危害大学生。如何防范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保护大学生不受侵害,进而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民族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正处于成长成才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虽有一定判断是非的能力,由于他们仍在校园,对社会接触比较少,并且心智尚不成熟,一旦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就难以完全辨别和抵抗。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民族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形成他们对宗教的科学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以便增强大学生防范各种非法宗教思想的入侵和影响,同时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
2.4 网络宗教传播对学生的影响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今世界,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助推了各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看似简单的国际间合作的过程中,其实也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西方一些国家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合作和交流的同时,也在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网络媒体则成为外来思潮入侵的主要路径。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打着宗教的幌子迷惑了广大青年学生,进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走上西化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正如西方敌视中国的战略家们所设想的,一是想争取中国的宗教界,二是想影响中国的年轻人[4]。面对网络传播宗教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宗教观等的威胁,面对中国意识形态颠覆的危险,国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刻不容缓。
3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从教师、高校以及社會等多个层面展开,做到全面深刻,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宗教,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1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关键在教师
民族高校教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坚力量。教师在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发挥教师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无神论,不传播宗教,不宣扬唯心主义,不能穿着宗教服装。并且要坚定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课堂。其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民族高校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是理性的。但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在宗教信仰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中,时刻掌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和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以防止被利用。
加强辅导员教师相关教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首先,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联系的中间环节,所以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加强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其次,辅导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准确摸清和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状况。再次,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出现相关问题或问题倾向时,要及时解决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3.2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传播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首先,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课程应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形成过程、内涵、特点、意义等相关知识和内容。让学生们对宗教及其问题有所了解和认知,了解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认识宗教的本质、根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比如,宗教不过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和制约的,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避免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其次,做好我国宗教相关政策的解读工作。依托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再次,组织相关教师专家开展讲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最重要的教育者和引领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因此要加强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枯燥乏味的课堂生动起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最后,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参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3 依托网络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互联网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文化渗透,导致青年学生迷失自我,深受其影响甚至危害。因此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并且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十分迫切。针对加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5]。
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宣传工作,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使互联网成为传递正能量的载体和重要阵地。首先,要监管网络的文化动态,防止网上传播各种负面信息和言论,并做到及时清理各种不正当言论,净化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正面网络文化宣传,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教育网站,或者通过微博、微信、QQ等相关通讯软件,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知识。再次,在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时,要注意创新网络文化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制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信息,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相关知识。最后,加强网络技术和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使互联网真真正正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平台和阵地,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和价值观。
3.4 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宗教问题正确引导
除了发挥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高校等力量外,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由于高校在宗教方面缺乏相应的教育素材和资源,导致单凭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社会上相关部门应该发挥所长,利用自身固有的专业知识加强与民族高校的有机结合,共同对学生宗教信仰进行管理和引导。学校可以主办专家讲座,邀请民族宗教部门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宗教相关知识的普及和解读。此外,学校还可以协助社会宗教管理部门对学生宗教信仰等现状进行调查和管理,以便减少社会管理部门的繁重任务。如果学校在宗教管理上遇到问题,可以向相关部门请求帮助等。通过校内外联动机制,整合多种资源,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4 结语
总之,民族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上要继续加强,调动校内校外多种资源,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但同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教育的方式和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
[2] 人民出版社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5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4] 卓新平.宗教与文化战略[J].天风,2012(01):38-39.
[5]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宗教,20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