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体验回归语文教学

2019-09-10 11:25张会芝
新教育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语文

张会芝

摘要:让审美体验回归语文教学是基于回归人的本质属性的需要。小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中发挥着奠基作用。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能够理性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体验缺失现状进行反思,进一步强化审美体验回归认识,寻求审美体验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审美体验;语文教学

一、现状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体验缺失现状

1、审美内涵缺乏深度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对教材中审美内涵挖掘缺乏深度,往往单一化地品词析句,单一化地感受语言美,对于教材中蕴含丰富审美元素缺乏挖掘意识,导致学生审美体验单一化,不利于丰富学生审美内涵。

2、审美体验氛围弱化

审美元素与教材有机融为一体,形成水乳交融之态。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审美氛围创设,导致学生审美体验的意识弱化,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审美体验的主动性与审美兴趣。

3、审美体验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要获得丰富的体验,需要优化教学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审美体验方法单一化,不能进行文本内或者跨越文本引领学生展开审美体验,不利于全面调动学生审美热情。

4、审美体验创造乏力

审美体验不仅包含审美获得,还包括审美创造。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对审美体验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的审美体验简单地停留在审美体验的活动,学生缺乏审美创造的意识,能力也亟待提升。

二、意义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体验回归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体验回归,首先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审美体验的回归,才能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要求;其次,是语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它对语文教育效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教育效应,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与精神;第三,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审美体验的回归将有助于实现这一需求,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策略探寻:让审美体验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1、挖掘审美元素,丰富审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纯洁的道德、丰富的精神、健全的体魄需要美作为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审美元素,不仅关注语言美,还要关注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哲思美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对于文本教材中审美元素的挖掘要立体化,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审美元素,从而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与提升。

如《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我们教学时,首先可以引领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美。“刷刷”“ 蠷蠷”这个拟声词,通过模拟动物的声音,将黄叶道别的声音、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形象地表现出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一节,不仅语言工整,而且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美的意境营造等生动形象。通过词句的分析,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在解题《听听,秋的声音》中探寻秋之美:诵读全诗,你听到了秋天哪些声音?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并将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我通过交流四季的诗句结束全文,将审美体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学生不仅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四季的热爱之情浓浓郁郁。

2、创设审美氛围,引发审美冲动

良好的氛围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审美体验的情绪,而且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创设审美情境,为学生文本解读搭建场景,引发学生参与审美体验的冲动。审美情境的创设要贴近文本内容,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营造的意境,从而发挥情境作用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体验情境,消除学生与情境之间的陌生感,调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积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迁移于情感迁移,有效引发学生审美冲动。

如《鸟的天堂》一文,在导入文章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咏鸟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句营造出生动的审美氛围,学生不仅感受诗句之美,也感受到鸟之活力。在初步调动学生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我又借助一段鸟的视频片段,营造一个直观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形成鸟树一体的和谐感,最后在一段抒情的导语中将情境推向新的高度: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鸟儿们飞呀,叫呀,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这就是《鸟的天堂》。今天,大家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一组组诗句,一幅自然美景图,一段抒情性导语,引发学生无限审美想象。

3、拓展体验角度,优化体验路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拓展审美体验的角度,优化审美体验的角度,在多样化审美中感受美,品味美,进而创造美。体验的角度要活,既可以是基于文本内的比较分析,也可以跨文本间的比较赏析,在比较中带给学生多样化、丰富的审美体验。

如《桂林山水》一文,文本着重表现桂林的“山”“水”,各自抓住山、水的特征来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朗读三个排比句,让学生感受到漓江水的静、清、绿;再通过三个排比句,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而且也感受到作者构思之工巧,辞藻之美感,获得的审美体验在多样化角度中得以扩展、丰富起来,水之柔、山之剛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非常分明。

4、借助联想想象,激活审美创造

学生审美体验的获得与创造必须要借助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对文本内容展开想象与联想,将文本表现的画面、情节等补充出来,使文本潜藏的内涵浮现出来,或者融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从而使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之羽翼,进行自由的审美创造。

如《梅花魂》一文,文章写道: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在引导学生分析外祖父为什么读到这些诗句就流泪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发挥联想或者想象,将三组诗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受到诗歌中蕴藏的思亲怀乡之情。而外祖父作为异国他乡的老人,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被触发,所以伤感地流泪了。学生通过审美创造,受到爱国主义情操熏陶。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语文教师要善于做学生体验美的领路人,为学生的审美营造情境,搭建支架,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