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琳栗
摘 要:在老龄化社会各种效应扑面而来的时候, 城市的老龄人口空间设计需要尽快起而应对, 单纯“无障碍”的设计思路已经相当局限, 普遍使用的设计出发点亦需要进一步严格考证和持续更新。四合院作为具有老北京传统建筑特点的文化产物,它代表了老北京人的一种独特情怀,也体现了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古城的城市魅力。所以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将人文关怀,尤其是在设计中考虑老年人实际需要,将其赋予建筑本身以及居住环境,这样的探索和更新是有极大意义的。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人文关怀;适老空间
一、老年人居住环境改造需求的满足
(一)北京传统四合院内居住人群构成的老龄化现状
2016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003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目前,在北京传统四合院内,居住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尤其突显。由于“四合院”到“大杂院”的演变过程主要是发生于建国以后、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考虑到在20世纪70年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那一代人,如今基本上已经工作成家而与父母分居迁出四合院,因此仍然留守在“大杂院”内的居住者以其上两代人居多,如此推算下来,50岁~70岁左右的居住者成为当前四合院内原住居民的主要构成者。无疑,在当代北京传统四合院内更新改造中,这些“老北京”应当成为予以着重考虑的居住主体之一。
(二)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心理行为特征
随着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的日趋老化,随之产生感觉机能减退,活动能力减弱,体弱多病等现象。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不断适应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变迁,如退休、丧偶;由主要角色向次要角色转化,由此而带来的失落感、寂寞感;需要交往、理解,愿与同阶层老年人交往,同时需要子女年轻一代的尊重与关心。
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地域、时域的变化:由于社会交往减少,往往局限于亲朋好友及邻居,空间活动地域减小,活动半径约220~250米左右;出行时间减少,呈现短时间、高频率特征。此外,更加关心自身健康,对于居室采光要求提高。
二、北京传统四合院建筑空间折射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不适应性
(一)北京传统四合院内建筑空间与居住生活之间的不适应性
宏观而论,北京传统四合院中,很少考虑到特殊功能用房的尺度问题,建筑的规模大小主要是依据宅院主人的身份及房间主人的身份。在这里,理念生活的表达明显优先于实际生活的需求。微观而言,各使用房间的尺寸大小并不依功能不同而有所相应变化,客厅、卧室、餐厅、书房、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的面积及位置也往往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老年人绝大多数是失能及半失能群体,对于此类人群传统建筑空间居住的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归属感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不完备的建筑功能所引起的居住舒适度的局限
“供人居住”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是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基本功能,但并非是其主要功能的集中体现。对于老年人居住群体来说,服务功能空间的不完善,例如没有为厨房、厕所安排适当的位置将造成居住流线的不畅通,不但增加了老年人多余的活动量,造成不便,而且大大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其次,老年人对于气候条件的不适应性非常强烈,北京的冬天滴水成冰,风沙也大,所以户外活动极少,大多限于室内。
三、传统四合院内满足老年居住群体“行为模式”需求的改造设计
伴随着生活模式的转变,老年人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也必然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因此在建筑设计环节,老年人的居住不仅应当满足普通居住要求,而且要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和实际困难及需求出发,合理组织空间及其相互关系。在传统四合院内,创造出能够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适地生活于其中的居住空间环境。
(一)满足老年人基本生理功能需求的改造设计
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脚活动灵活性逐渐下降,因此应合理实现无障碍性改造设计,包括解决室内外地面高差、增设扶手、卫浴空间改造、满足轮椅通行尺度等问题。尤其须特别应注意在其起居空间内对于四合院内常见的门槛应该适当取消。
(二)室内外交通流线上的无障碍改造设计
传统四合院庭院的檐廊及游廊等室外交通空间内、以及正房与耳房等彼此相通的室内居住空间内,往往存在着一步高差,同时交通流线上的各门下部也都设置有门槛。因此改造中,对于一些位置上不必要的室内房间之间的高差以及门槛,可以尽量予以取消,以实现交通流线上的无障碍设计。
(三)对于熟悉环境依恋的心理需求满足
传统四合院内,古树勾栏等莫不承载了那些老年原住者的种种记忆,因此在更新改造当中,合理的保留这些既有的传统院落环境并使之融入到新的建筑空间中去,不仅可以借之提升空间品质,而且可以为居住者、特别是那些老年人营造出一种“依稀如故”式的心理舒适感。
(四)无障碍功能空间的改造设计
功能空间的尺度要求:各主要功能空间的建筑使用面积应当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同时,这些空间内的狭窄场所,应当满足残疾人轮椅的通行及回转要求。无障碍厨房及卫生间等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空间的改造设计:在四合院内的卫生间改造设计中,应当按照无障碍卫生间及厨房的规范要求进行改造设计;或者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部分实现并为日后的继续改造预留可能的条件。
结语:作为中国这个具有深远文化渊源国度的六朝古都,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无疑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最前沿;与此同时,这就意味着其历史城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即北京四合院的更新改造也正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局面。在逐渐適应老龄化的今天,适老空间的改造与更新应注重于适老空间功能的多元化。集空间结构、流线组织、艺术烘托于一体的设计细节多元。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老年人的心理失衡感,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潜能,倡导老年人互助等“发展性功能”。因此,四合院适老化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在现在的住宅设计中解决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从建筑领域提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解决方法,增强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与更新当前的时效性和未来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