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摘 要:职业高中的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其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物理学习的能力也较差。所以为了实现职业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需要教师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合理预设教学的内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其学习的兴趣。本文从提升职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出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职高物理;有效教学;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即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取得不低于一定区域内平均教学效果的教学。能否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是评定职业高中物理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其在进行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时也往往不怎么上心,再加上在过去职高物理教师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其物理教学的低效化。而在现在,为了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升职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教师能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结合有效的教学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坚持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
在如今的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是通过直接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其在教学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计划设计,只是单纯的对理论概念进行讲授。无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完成了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教师都是像应付差事一样进行教学,这使得教学的效果非常的低下。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改变。教师要能正确的理解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教学的基本,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重力 弹力 摩擦力”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能对本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喜欢打篮球,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篮球来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种力进行探究。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篮球的形变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借助篮球表面的花纹,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借助将篮球抛起,其最终落下来让学生感受篮球的重力。在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根据力的相关知识开展这一课后续知识的教学。
二、尽心准备问题,促进学生学习
对于职业高中的物理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做的要比普通高中的教师更多。由于职业高中学生较低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参与度,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沉闷,所以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有效提问的方式来达成对学生学习欲望的提升。在这时,教师需要着重重视的两点就是问题的选择和提问的时机选择。在问题选择方面,教师要基于趣味性出发,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这类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深化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有利于对学生积极行动调动。而在时机选择方面,则可以在课堂导入和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进行。
例如,在“功 功率”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爱好出发,选择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刚开始,教师可以拿出一个100w的白炽燈泡,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让学生说出灯泡上标记的100w指的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拿出一个标有50W的白炽灯泡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在让学生想一下,两个灯泡哪个要更亮,同样的时间哪个费电更多,以此引入功和功率的知识。
三、巧妙设计实验,提升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其学科知识的重要体现形式。为了开展趣味教学,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设置有趣的物理实验,进而可以让学生在对有趣的实验的探究中,提升其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不能一味地通过演示教学来开展实验教学,也要能发动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实验也不一定必须在实验室进行,在进行一些知识的探究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师直接预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能量守恒定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线和一个砝码制作一个钟摆,保持线伸直,将砝码放置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松手,让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观察,使其思考一下为什么,砝码在运动到另一端时,其高度不会超过其释放高度,又是为什么,砝码会慢慢停下,其中的能量去哪了。又比如,在讲解“反冲运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小气球,让学生体验气球吹气松手反冲的现象,使其思考其中所透漏的物理原因,在学生探究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再帮助学生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该现象,达成反冲运动的教学。
综上所述,为了开展有效物理教学,职业高中物理教师需要能结合教学实际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改进。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做到以生为本,实现对教学设计的有效进行。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教师也要能采用有效提问的方式,尽心准备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还要能正确的认识物理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作用,采用巧妙的实验教学过程,有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献敏.高职高专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8(29):163+165.
[2]陆治胜.对职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