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维度

2019-09-10 07:22何京玲杨小军
荆楚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

何京玲 杨小军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唯物辩证法出发,以统筹兼顾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鲜明地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特色。具体来说:立足全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配合,辩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统筹宗旨。

关键词:统筹兼顾;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19)05-000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统筹兼顾既是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也是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贯穿着一条极为重要的方法论脉络,那就是从唯物辩证法出发,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鲜明地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特色。从统筹兼顾的角度来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和要义,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立足全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全局性是战略思维的最根本特征。统筹兼顾正是着眼于事物的全局性特征,把全局作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全面考虑问题。可以说,一切着眼全局和整体,这是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1]。“十个指头弹钢琴”说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使全局中的各个部分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出系统的最佳整体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坚持从战略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科学把控经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这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地位、战略意义等方面。

首先,从“五位一体”高度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生态环境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深化生态文明改革不能搞单兵作战,而是必须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配合,整体考虑,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来整体谋划,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88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谋划,就是要按照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总目标的实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整体认识和把握,使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融合共建,形成整体合力。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到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倡导全面深化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各个领域改革,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系统性行动纲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整体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顶层设计日臻成熟,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中国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宏伟蓝图。

其次,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确立来源于对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蕴含着准确的战略判断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期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人民所渴望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对生态环境的期盼。人们期盼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环境,渴望能时刻享受到蓝天、绿地、净水。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能够让蓝天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國梦很重要的内容。”[3]该论断创造性地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有机联系起来,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的实现重大战略问题和全局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部分,在原先提出的“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把把“美丽”一词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内涵,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再次,习近平同志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度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人类文明要想继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就要正确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同志以战略的眼光,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面对未来,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振兴中华的战略谋划,是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的精神旗帜。他倡导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等重要战略论断,进一步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配合,辩证实施

统筹兼顾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并不主张在处理各种矛盾时平分兵力,四面出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着眼于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看问题,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只有把两者结合好了,才算是做到了统筹兼顾。在环境治理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互促进原则,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4]111,这些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全局、协调配合、辩证实施的辩证思维。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通过抓重点带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环境质量呈持续退步的走势,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土壤污染也日趋加剧,这些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瓶颈,需要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123 “两个“清醒认识”告诉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入手,坚持统筹兼顾,从环境问题的重点性、关键性问题入手解决。具体而言:在解决环境问题的领域上,提出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当前尤其要重点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在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顺序选择上,要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要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问题放到优先位置;在生态问题解决方式上,要摒弃过去那种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强调要源头治理、过程治理和综合治理,通过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上,强调从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之中。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思维方法,既要促进经济发展,也要推动环境保护,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长期以来,在两者关系上,我们人为地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保根本对立起来,陷入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对此,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以辩证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6]习近平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象地比喻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他强调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4]107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告诉我们,要摈除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线性思维,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统筹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抓住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来发展生产力,从而探索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道路。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刚性制度和非刚性制度,使两者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调控、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得以可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执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我们别无选择。”[8]“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4]104此外,用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我们既要讲硬性的约束,也要从非刚性的宣传、教育入手,只有将软管理与硬制度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非刚性制度角度来看,习近平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除了用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外,更应该从思想上去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强调充分发挥优秀生态文化的作用,构建起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生态文化,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国家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要恪守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生态红线是“底”与“顶”的兼顾,是对事物发展矛盾度的准确把握,这就是既看到事物发展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凡事要估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系统,必须在演进中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如果一旦人为破坏,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衰退甚至崩溃。因此,生态红线是不能超出的界限、是用来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在生态红线面前,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必须停止。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果任由突破自然极限进行掠夺式开发、破坏式发展,生态环境的界限被会被打破,即使以后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往往难以恢复原状。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209只有划定并恪守耕地红线,才能使人民群众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新鲜空气,才能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统筹宗旨

统筹兼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统筹”,为了人的“兼顾”。如果统筹兼顾只是追求工具层面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偏离统筹兼顾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鲜明的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统筹宗旨。

首先,从统筹的主体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毫无疑问,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在此问题上,毛泽东有过深刻的论述:“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生态文明建设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充分相信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利益导向,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从而汇聚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力量。

其次,从统筹的目的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从生态环境方面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态需求,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习近平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断。[5]123他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来进行。”[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民生建设来实施和推动。这就告诉我们,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的民生情怀,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和深厚感情。从民生出发,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蓝天、绿水、青山、新鲜空气、安全食品等等,都是优美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是美丽中国的必然构成要件。对于如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 “三个最”的原则性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2]这就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坚持从民生出发,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可能真正实现好、維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再次,从统筹的评价标准来看,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维护与提升人民的生态福祉为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做得好不好,实践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正确反映和兼顾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从评判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出发点、归宿来看,其终极价值取向都是为了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的利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2]其中“更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群众最期待的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13]只有群众需求得到了满足,群众满意了、群众高兴了,党的工作才有了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的采访[N].人民日报,2014-02-09(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4-11-03(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何毅亭.学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01).

[8]论习近平湖北讲话精神: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N].湖北日报,2013-08-05(0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10]习近平.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 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N].人民日报,2013-06-26(01).

[11]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2-28(01).

[12]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7-10(08).

[13]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光明日报,2015-03-10(01).

[责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内蒙古建设的统一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及其价值お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价值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