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龙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去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全国机构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新形势新任务下,宁波紧跟党中央步伐,于同年3月份着手谋划、实施机构改革相关工作。至今年3月底,市县乡三级机构改革各项阶段性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
这次机构改革,是一次全方位、大力度、深层次的改革,是对机构职能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其间,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行动迅速,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改革后,宁波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将为推动“六争攻坚”,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统筹推进承使命
去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吹响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冲锋号后,宁波市委立即行动,于3月2日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真正领会机构改革的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
“自2002年以来,机构改革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像这样涉及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甚至包括镇乡(街道)、事业单位的,非常少见。”宁波市委编办行政机构编制处处长陈晓坦言。由于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本次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越早部署指导,就意味着准备越充分。
去年3月起,市委编办全面梳理各地各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等相关情况,摸清改革底数。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联合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10个区县(市)开展深化机构改革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同步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对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对口部门的改革进展情况,先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本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优化的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制定市机构改革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5月14日,宁波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市委编办关于中央深化地方机构改革推进会、全省市县编办主任培训班主要精神及贯彻意见的汇报,并就改革前期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为确保改革有序推进,7月11日,宁波专门成立了市深化机构改革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担任协调小组组长,全程做好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进工作,就机构改革方案制定、新机构组建、人员转隶、部门“三定”和区县(市)机构改革等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指示批示。
之后,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三次赴京、十次赴省,向中央地方机构改革专题组、省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报沟通,对中央和省反馈的审核意见,第一时间向市协调小组领导汇报,逐条认真研究,及时修改完善。经过深入调研、充分沟通、反复修改,一个既全面符合党中央和省委要求,又充分体现大城市特点和宁波市情特色的机构改革方案渐渐明晰。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去年12月28日,《宁波市机构改革方案》正式获批;今年1月4日,市委召开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1月5日,新组建的16个部门全部挂牌运行;1月22日,市级各涉改部门人员全部完成转隶交接……至3月15日,54个党政部门的“三定”规定全部制定完成,3月底迅速开展内设机构调整、人员定岗工作,按照新的“三定”规定履行职责。
在市级党政机构改革有序开展的同时,各区县(市)机构改革也在压茬推进。去年12月21日,宁波市所辖区县(市)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印发。今年1月30日,所有区县(市)全部实现机构组建挂牌、班子配备和人员转隶到位。至3月15日,宁波各区县(市)部门“三定”全部签发,各区县(市)和镇乡(街道)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科学谋划明职责
本次宁波机构改革,市级共设置党政机构54个,其中市委机构17个,市政府工作机构37个,机构总数比中央规定的55个限额少了1个,既体现了精简的原则,也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据统计,在此次“三定”审核过程中,宁波组织相关部门互相征求意见400余家(次),对41项存在职责交叉等问题的事项进行协调,界定了21项职能的部门职责边界,明确了43项转变职能的措施。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宁波对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科学设定,强化制定发展战略、统一规划体系的职能,加强优化了政府法治、地方金融监管、科技管理和服务、“三农”、审计和数据资源管理等工作职能。
比如,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组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为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组建市生态环境局,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全面加强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贯彻落实中央、省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将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工作职能从地方金融事务综合协调服务逐步转向地方金融业态的监督管理,并加强地方金融风险处置职责。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此,宁波把“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卫生健康、医疗保障、退役军人事务、应急管理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新机构,充实优化了新职能。将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职责写入相关部门“三定”,进一步压实责任。
同时,在机构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宁波还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和重点工作需要,对部门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优化。比如,市审计局为开展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的采集、验收、整理和综合分析利用,设立了电子数据审计处;市人力社保局为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发展规划,着力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设立了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
“这次机构改革,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部门‘三定’规定制定,都全面体现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作风,体现了优化协同高效原则。”陈晓说。
宁波在机构改革中明确提出:对历次改革中特别是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已经取消和下放的事项,不得重新写入部门职责,着力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该清理的清理,该下放的下放,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确定部门职责权限,切实理顺职责关系,做到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主次责任,界定清楚谁为主、谁配合。
由于行政编制紧缺,宁波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数量较多、情况复杂。但是,宁波仍然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在机构改革中同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确定了34家市级需要回归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同时,按照“能转职能的不转机构、确需转机构的实行综合设置”的原则,结合市级部门“三定”,将这些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列入部门主要职责,并相应调整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实现了与机构改革的无缝对接。
因地制宜显特色
“宁波这次机构改革是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深刻变革,更是一次强化‘四个意识’和‘两个坚决维护’的重大改革。”市机构改革专班市直组成员王宇麟说,宁波市机构改革方案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战略意图,又反映了宁波本地需求和特色。
对照中央指导意见列明的22项“规定动作”,宁波逐一对标对表,在市委职能部门和政府工作部门及其职能方面,与中央、省基本对应,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比如,按照中央、省的要求,市政府工作部门中,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仍保留“委员会”的名称,其他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市商务委员会等,统一更名为“局”。
在“自選动作”上,宁波在中央、省委改革大框架内,按照“制定有特色、能管用的改革方案,使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与宁波功能定位、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要求,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工作实践,积极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机构设置。
“和一线城市相比,宁波的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服务业比重不大,对标这些城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宁波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后劲很足,空间很大,经济增量前景可观。”王宇麟说。
为此,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宁波组建了市服务业发展局,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服务业发展和经贸流通管理相关职责与市政府会展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从更高层次统筹、协调推进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动能的新旧转换和创业创新,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除了市服务业发展局,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市能源局……这些具有特色的“新面孔”也已陆续出现在宁波地方党政机构序列中。
记者从市委编办了解到,新一轮宁波机构改革工作已实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宁波将继续跟踪研究市机构改革方案的落实情况,深入了解各部门“三定”规定的运行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将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组织制定并印发《市属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按照“一家一策”的基本原则,分批次指导涉改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8家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根据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探索推进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助推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