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摘 要: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对混龄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进行了分析,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混龄教育;心理健康;幼儿;策略
混龄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类似于有兄弟姊妹共同生活的环境,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现阶段幼儿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策略,如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学会真心关爱他人等等,下面将进行详细探究。
一、混齡教育促进谦让品质的形成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交往,这是他们的发展需要,人亦是在社会交往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1]。幼儿也唯有在与小伙伴的交际中,才可以获得孩子式的欢乐与爱好,并逐渐发展其社会性。混龄游戏不但为孩子们提供了非同龄间的交际机会,满足了不同年龄段间的交际需求,而且还有利于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培养幼儿间相互尊重、互相谦让的良好品质,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
如在“制作小动物”的混龄游戏中,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围绕“为小动物涂什么颜色”进行了讨论。其中有一个小组是两个大孩子和两个小一点的孩子,但是他们对此问题产生了分歧。两个大一点的孩子都很喜欢把小动物涂上红色,就问小弟弟小妹妹,其中美美(化名)点点头说:“听优优(化名)姐姐的,可以涂红色。”但是晓晓(化名)一脸的不高兴,并说:“我喜欢粉色,可以涂粉色嘛。”红色、粉色的想法让他们一直纠结着。此时,教师问道:“别的小组都已经涂好啦,你们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菲菲(化名)说:“要不,咱们把它身上不同的地方涂上不同的颜色吧,身子涂红色,耳朵、腿涂粉色。”这个建议得到了小组所有人的一致赞成,于是大家高兴地涂起来。在这次混龄游戏中,孩子们产生分歧会通过商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各自表达着不同的想法,在互相妥协中共同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并达成了统一,有效培养了他们谦让的品质。
二、混龄教育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在同龄教育中,幼儿间在认知水平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上虽有差异,但差距没有那么大,在这样的教育模式里,性格内向或发展缓慢的幼儿,总感到不如别人,因此会产生自卑感;而那些发展较快、性格外向的幼儿,常常会产生骄傲的心理[2]。我们通过混龄游戏,让这两类幼儿都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并找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年龄小的孩子对大一点孩子的仰慕,对于年龄大的来讲是一种激励,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在班级里常常处于弱势的孩子。
如大班有一个叫甜甜(化名)的小女孩比较乖巧,但是性格内向、腼腆,她自己也常常感到什么都不如别人,于是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有一天,在“搞怪”混龄游戏里,我们提出了大班幼儿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把中小班的弟弟妹妹逗乐的要求。游戏开始,场面热闹非凡。只是甜甜一直站在角落里观望,虽然她想去但是又有点害怕。此时,教师牵着一个小班幼儿来到她跟前说:“你想看甜甜姐姐的怪脸吗?”小班妹妹期待的眼神给了甜甜很大的鼓励。她把手指放在眼角旁用力使脸变形,小班的妹妹“扑哧”一声笑了,教师及时鼓励道:“甜甜,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把小妹妹逗乐了。”结果甜甜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在游戏中她做着各种怪脸逗小妹妹开心,脸上一直洋溢着自信的光彩。
三、混龄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在混龄游戏中,孩子们处在不同的年龄段,因此年龄差异,大一点的幼儿总是乐意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的,并能时刻给他们做出榜样,喜欢教他们新的本领等等。在关心和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的过程里,大一点的孩子慢慢会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并努力控制自己的各种行为,并慢慢把教师提出的规则转化为自身的意识,在更高一层的水平上实现内化,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实现由他控转变为自控,逐渐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
如大班有一个叫天天(化名)的小男孩,他平时只关注自己,很少主动去关心身边的小伙伴,而且分享玩具时也总是不愿意给他人玩。但是混龄游戏却改变了他的这一行为,在和小班的弟弟妹妹结对游戏时,他会一直牵着弟弟妹妹的手,并耐心询问他们想玩什么玩具,如果要是想玩他的玩具,他会毫不犹豫地递给他们玩,还会耐心地教他们怎么玩:“这是机器人的头,会转,摁这个钮,他的胳膊就收起来了……”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情愿。
在参与混龄活动时,幼儿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混龄活动如同小小的社会缩影,促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互熟识、彼此关心。在混龄教育中,幼儿的角色也是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要从被照顾转变为照顾他人,从“弱小”变得“强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丰富了他们的早期社会交际经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冯雅静.幼儿混龄编班教育的园本探索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6(08):88-90+72.
[2]杜宁.混龄教育对选择性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