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晔
11月25日,国际上历史最悠久的航空航天专业组织——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在伦敦举行了其设立的年度奖项颁奖典礼。“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得本年度全球唯一的团队金奖,该奖也是英國皇家航空学会自1866年成立以来首次向中国项目颁发的奖项。
喜提大奖,代表团队去领奖的人当然也是大咖。他就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就在此次领奖的一周前,吴伟仁还刚刚获得了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有钻劲的生产队长
1953年,吴伟仁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的一个穷困小山村里。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吴伟仁小小年纪就懂得帮父母分担压力。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早熟稳重的吴伟仁显得有些“闷”,甚至是“木讷”“迟钝”。虽然看起来不太聪明,但他的学习成绩很不错。
进入高中后,吴伟仁出色的组织能力逐渐显现出来,相继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可惜念完高中后,高考尚未恢复,努力的吴伟仁也只能回到自己出生的那个小村庄——得胜镇独柏村。
村民们看他读书多,便举荐他担任村里4组的生产队长。当时,他接手的生产队是出了名的穷生产队。为了带领乡亲们摆脱困境,他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
好不容易解决了乡亲们的口粮问题,吴伟仁又琢磨着要让大家吃上肉,于是带着大家修猪圈养猪。
吴伟仁的命运在1975年迎来拐点。踏实肯干的他,被推荐到中国科技大学读书。上大学后,他吃上了国家供应粮。按理说,这日子应该好过了,可他却硬生生把自己饿得皮包骨……因为想让尚在农村的父母弟妹和乡亲们也能“享点福”,他尽可能地节约粮票,一天三顿都吃馒头,甚至有时候能熬就熬,一天只吃两个馒头,省下来的粮票再换成全国通用粮票寄回老家,以解决家人的饥荒,同时也接济生产队里一些贫苦人家。
探月逐星的总设计师
大学毕业后,吴伟仁被分到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此后,他负责研制了我国首套S频段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使我国航天测控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他还率先开展深空测控通信研究,推动研制建设了与美、欧并列的中国深空测控网,为深远空间探测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2007年,他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有意思的是,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他还心有余力地研究了一下导弹武器系统,结果“一不小心”,2004年就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了……
当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之后,吴伟仁一路猛开挂。他提出并实施了“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使我国首次实现了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其间,他遭遇了不少美国“下的绊子”:世界上很多小天体的轨道数据只有美国有,本来是向全球公开的,美国一听中国要用,马上把相关的轨道数据都关闭了。幸亏后来集合了全中国天文台的力量,最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轨道数据。
“嫦娥三号”发射前,美国又来“搞事”,多次致电中国科学院,以影响美国的月尘检测卫星为由,要求中方提供“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和落月时间等多种数据。中方果断拒绝了。最后,在吴伟仁的主持下,“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让中国成为首个一次登月就成功的国家。
除了要排除外围干扰,他还要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在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时,一个难题摆在大家面前: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正面,飞临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将如何与地球保持通信?吴伟仁带着团队用了近两年时间,解决了中继星通信的最佳空间点问题,这才有了我们所见的辉煌:去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终结了月背通信“不在服务区”的历史;今年1月3日,中国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据“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