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宋雪峰
1.传统雷达虽是“千里眼”,但仍有“看”不到之处。刘永坦奋斗40年,带队研制出新体制雷达,让“海防长城”有了“火眼金睛”,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生逢乱世,不到一周岁,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家人为他取名“永坦”,希望他一生平安,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的企盼。
3.小时候,刘永坦常听父亲说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母亲则常在昏暗的菜油灯旁饱含深情地朗诵爱国主义诗词,讲解国家大义,监督他读史书、诵诗文,教导他热爱祖国。
4.刘永坦13岁那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年后,他怀着强国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大学里,他发奋努力,如鱼得水,学了工科的数学和物理觉得不过瘾,又自学了理科部分知识。
5.因表现突出,刘永坦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后来,他回校參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1978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接受出国外语培训,次年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
6.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期间,刘永坦认识了一大批雷达专家,对雷达有了新认识。“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1981年秋,怀揣研制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愿望,他启程回国。
7.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可借鉴的技术,刘永坦连续努力10个月,写成20万字的论证报告,满腔赤诚地为立项奔走呼号。功夫不负有心人,新体制雷达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8.“纸上谈兵”远远不够,刘永坦决定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场地荒无人烟,他带领团队一干就是几个月,全年有200多天在外出差,到春节前一两天才回家。
9.调试初期,系统频频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刘永坦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常常顾不上吃饭,困了就倒在板凳上眯一会儿。后来,他累倒了,但是“身在病床心在现场”。1989年,他终于研制出我国首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l0.为让“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1997年,刘永坦带领团队来到实际应用场地。由于当时世界上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工作格外艰难。
11.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刘永坦带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解决方案。严冬时节,海边寒风萧瑟,面对眼前这个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雷达天线阵,年过八旬的刘老满眼欣喜。
12.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攻坚战,刘永坦带领团队取得了胜利。刚领完奖,这位老院士又说出新愿望:向小型化雷达进军,让它造价更低、性能更优,更好地保卫祖国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