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基金会:为乡村地区脱贫贡献特色力量

2019-09-10 23:51爱德基金会
大社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爱德村医孤儿

爱德基金会(以下简称“爱德”)成立于1985年4月,旨在促进我国的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灾害管理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迄今为止,项目区域累计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逾千万人受益。

爱德基金会长期关注农村的贫困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在南京举行的“乡村振兴——2018公益创新峰会”上曾表示,爱德30多年来已形成自身特有的扶贫攻坚理念、方法和战略,将进一步投身精准脱贫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对于公益项目的实施,爱德一方面始终紧跟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的步伐,致力将公益项目打造成政府惠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系统导向”,用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来发现受助群体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及时对项目进行优化和升级。

“e万行动”助养贫困孤儿

“事实孤儿”是指父母双亡,或其中一方虽然没有死亡或失踪,但事实上不能提供经济支持和照料的儿童。比如“父亡母改嫁”“父母一方死亡一方服刑”“父母一方死亡一方严重(肢体或精神)残疾以至于完全丧失劳动力”的孩子。

爱德始于2002年的贫困孤儿助养项目,旨在为和亲属生活在一起(又称“社会散居”)的、家境贫困的事实孤儿提供基本生活与学习补助,帮助他们享有平等的成长和受教育权利。2007年,贫困孤儿助养项目正式更名为“e万行动—贫困孤儿助养”(以下简称“e万行动”),这个新名字寓意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来对项目进行筹款和传播(“e”代表网络)。

近年来,该项目从最开始的专注于经济助养,逐渐发展成“以经济助养为主、辅之以心灵成长关怀”的深度助养模式。截至2018年底,“e万行动”项目已经在全国17个省市的360余个县累计助养了超过4.6万名贫困事实孤儿,也成为腾讯公益平臺最“老牌”的月捐项目之一。

在广东,“e万行动”2016年首次与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合作,通过直接的经济资助,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筹资合作,帮助广东省内的贫困孤儿。为廉江、雷州、信宜、遂溪的3360名贫困孤儿提供了1077万元资助款。期间还数次组织志愿者,在恤孤助学会老会长王颂汤的带领下,深入孤儿家中核实家庭情况,表达社会对孤儿及其家庭的关爱。

2019年3月,“e万行动”项目资助的梁金英、余梅、黄海金、黄海龙、曾关火5位学生,获得了广东省信宜市“最美孝心青少年”称号,展现了孩子们自立自强的精神。

很多公众好奇,爱德是如何找到并持续联系受助孩子的?

爱德通过寻找强大的地方合作伙伴,编织爱的网络。确定在某个地区实施“e万行动”项目之前,爱德会寻找、评估并确定相应的地方合作伙伴,作为项目的落地执行方,如当地的妇联、教育局、民政局或当地较为成熟的社会组织等,深度参与项目需求调研、受助对象资料申报、资助款项拨付、受助对象反馈材料收取及升学去向核实、项目活动筹备等每一个项目实施环节。

有一些孩子,长大后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志愿者、甚至捐赠人的转变。一个受助十多年的女孩,大学一毕业就申请成为“e万行动”的资助人,因为她觉得“这些孩子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一个受助男生,主动报名参加项目探访活动,为此他在课余时间很努力地做家教赚到了参加活动的费用。问及坚持参加探访的原因,他答道:“我好不容易长大了,我想鼓励那些弟弟妹妹,让他们像我一样坚强勇敢!”

“乡村医疗计划”守护村民健康

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导致“看病难”,是住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居民以前普遍面临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医疗卫生发展,努力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自1989年起,爱德基金会一直关注中国贫困乡村初级卫生服务,打造以村民为核心的基础医疗项目体系。

截至2018年底,爱德基金会在中西部地区已累计培训村医2.2万名,其中来自贵州的爱德村医李春燕荣获了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建设村卫生室750所,改善了数以万计贫困乡村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功能;为25万名贫困妇女进行了健康检查,其中14万人获得了规范有效的治疗;爱德项目区30万名贫困儿童获得综合保健服务,包括婴幼儿死亡率、生长迟缓率在内的各项儿童生长发育指数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除此之外,爱德基金会还在云南、广西、宁夏、青海等多个地区开展各类义诊及健康宣传活动,为农村社区群众、艾滋病感染者等相关人群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及相关医疗救助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条件,完善了贫困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

在“爱德村医”队伍中,有一家“村医五姐妹”,她们的经历不尽相同,却有着同样的医者仁心。

云南芒信镇拉嘎村村医外嫩的行医之路,已经走了27年。外嫩医生和爱德的不解之缘始于1999年。那一年,外嫩医生参加了爱德的村医班;后来,她又参加了爱德在南京红丝带培训和医疗方面的其他相关培训;再后来,爱德基金会支持了外嫩医生所在的拉嘎村卫生室的建设……从关注个体的身体健康问题,到关注村寨社区群体的医疗保健体系的建设,这些年,外嫩与爱德“医”路同行。

让人敬佩的是,和外嫩一样风雨不改、守护着最基层的村民生命线的爱德村医,外嫩的家族里就有五位——除了她,还有海东村的玉罕,芒卡村的俄娇,芒掌村的外嫩(同名),芒信村的安嫩。五姐妹在不同时期参加过爱德基金会的村医培训班,回想起来时,她们都说,爱德村医班的内容很丰富,“西医、中医、内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等,这些都有”。

这些年来的行医之路上,姐妹们各有故事,不同的艰险和辛劳背后,有着同样的医者仁心。她们也许无法治疗太复杂的疾病,但如果能接受更加系统、扎实的培训,那么她们就能用基本功更好地满足村民们最普通的医疗保健需求,可以在村民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提供帮助,可以对农村社区内的重大疾病患者及时进行转介资源的链接,可以扎根最基层社区对村民进行医疗保健教育、提升村民的健康卫生意识……这样持续的跟踪、服务与守护,对改善和提升农村地区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这也是爱德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项目的初心。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有些爱德村医,还影响了身边的一些亲人和朋友,让他们也选择走上行医之路。比如去年,外嫩医生的女儿小杨,就成为了一名扎根拉嘎村的村医,和她的爱德村医妈妈,成为了同事。

猜你喜欢
爱德村医孤儿
村医不赚钱 如何留得住
解决养老问题,应留住80多万村医
清单
村医集体辞职
赵氏孤儿
梦鸟
垦荒者爱德
大巴之上的圆月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