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祥强 高慧 张金凤 陈胜男 袁希楠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作为师范类院校的特色专业,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状况,帮助该专业在校学生提早了解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本科期间的培养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利于培养方案的优化,促进教育学专业的良好持续发展。
笔者以河南某高校2014届、2015届和2016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为样本开展调查。课题组借鉴了潘恩安、何菲和申捷对毕业生回访的调查,并结合该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与教学实际设计问卷,主要从基本信息、发展现状和教育学专业影响与评价三个维度开展。调查问卷的制作分为两个方向,即已就业毕业生方向和在读研究生方向。本次调查主要以电话和网络形式展开,以原班级班干部为信息收集的主渠道,定期收集更新毕业生数据,最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汇总。其中已就业毕业生方向共收回95份,研究生方向共收回32份,在规定时间内共收到127份问卷,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0.6%。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百分比采用有效百分比。
一、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
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选择。调查显示,该校近3年内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分布为:农村占10.4%,乡镇占13.5%,县城(县级市)占17.7%,城市(地级市)占26.0%,省会城市占22.9%,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占9.4%。地市级以上城市占58.3%。总体看来,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可以看出该校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好,能够胜任相关行业岗位工作。
(二)毕业生就职单位分布
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比较广泛,排名前三的为:普通中小学(37.5%)、教育培训机构(25.0%)、其他企业(18.8%),此外,有4.2%的就职于政府机关,4.2%的就职于普通高校,5.2%的是自主创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66.7%的毕业生主要在教育行业就业,说明其专业对口性程度较高。
(三)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
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才标准中较为看重的前五项分别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该顺序说明:该专业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含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及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其次,应该强化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将来从事教育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专业素质(诸如教师语言、知识储备等)和专业技能(诸如三笔字、说课等)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发展潜力是对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预见或期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因此,今后的培养方案修订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增加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毕业生对教育学课程设置及专业认同感的看法
大学教育要始终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对于该专业课程设置,已就业毕业生(数据缺失1人次)中认为“非常合理”的占3.1%,“合理”的占20.8%,“基本合理”的占66.7%,“不合理”的占83%;在读研究生中认为“非常合理”的占63%,“合理”的占31.3%,“基本合理”的占56.3%,“不合理”的占83%。说明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仍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同时,对于教育学专业认同感,已就业毕业生中“非常认同”或“较认同”的占44.8%,“基本认同”的占45.8%,“不認同”的占9.4%;在读研究生中“非常认同”或“较认同”的占43.8%,“基本认同”的占53.1%,“不认同”的占3.1%。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学专业认同度较高,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五)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环节及隐性课程的看法
毕业生认为,在校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专业实习、职业指导、专业知识教学和社会活动等五大方面需要培养和提高。教育学专业开设课程较为丰富,但就实践环节来说,训练强度不足。调查分析,专业实习和社会活动次数较少,时间短;职业指导浮于表面,不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分析
(一)理论类课程的设置
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教学论、发展心理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调查发现,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目标定位不是很清晰,课程内容存在交叉性,过于重复和笼统,和具体学科专业相比,存在一定劣势。二是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课时上存在冲突,专业课课时设置不够明显和突出。
(二)技能技巧类课程的设置
技能技巧类课程包括三笔字训练、计算机基础、SPSS软件应用、FLASH设计等。该类课程是学生人职考试的重要科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但调查发现,这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一是过于重视理论基础学习,缺乏对专业技能的培训,繁而不精。二是技能技巧训练资源和条件较为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三)实践类课程的设置
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此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一是见习和实习时间短,机会少。且地点单一,实习空间有限,不能充分促进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二是实习基地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三、对教育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一)关于专业课程结构
1、增加技能类、实践类课程比重。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技能类和实践类的学时安排不合理,理论类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过大,且在应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综合能力就包含有技能和实践经验。因此,课程结构不能一如既往地偏重于理论,而应该重视并增加技能和实践类的课程比重,增强教育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优化调整课程时间安排。笔者认为,学校不仅要将基础课安排在前面,教育学技能实践等课程也应该安排在前面。改变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四下学期的现状,将技能类课程安排在4年全部学程中,并延长教育见习时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发挥二者最大的效用。
3、优化课程结构,重视专业选修课。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重视专业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将教育学领域中的相关课程归纳到选修课中或者是渗透、融合到相关必修课的某一专题、章节中,以此优化课程的结构。
(二)关于专业课程内容
1、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注重整体性。专业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在选择时不可将它们孤立,加强各课程之间的相互连接尤为必要,并将教育学理论知识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同时,注重教材选择的多样性及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尽量避免课程知识的交叉重复,注意教育影响的整体性。
2、注重实践类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发展需要,并综合市场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学习机会,丰富实践内容。如,在实习阶段,让学生的实习内容涉及语、数、英等多种学科,使其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除了必要的专业实习,也可以通过其他有益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生活,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升技能类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目前的技能类课程设置泛而不精,涉及诸多方面内容,但学习周期短,学习效果不显著。因此,在技能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应注重其实用价值,课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几种技能,以便应用于实践。可以删减部分与社会联系不太紧密的技能类课程,增加实用型课程的比重,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三)关于人才培养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当前教育机构和企业以及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教育实践经历的实际,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打好基本功。要增加实习次数,强调实战实习,不能只是备备课、听听课,应多上台讲课,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加教育社会活动,提升学生体验感,增强学生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