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飞
关键词:孝爱;中医文化;儒家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电影是文化的缩影,影视作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和载体,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人物和故事将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刮痧》,展示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一段插曲。讲述了由于刮痧这种中医疗法不被美国人所理解,带给一个移民的中国家庭一连串悲剧的故事。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人接纳和认可,造成“虐待儿童”案件的产生,使男主人公许大同在经历了与老板昆兰反目、送父亲回国、同妻子简宁分居等一系列生活的挣扎与困境后,最后通过公司老板昆兰和儿童福利局的埃韦利女士等人真正了解到刮痧,才使得这场因刮痧引起的风波得到平息,一家人最终获得团聚。
《刮痧》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诸多中国特色文化的一个直观展示,如,孝爱文化、中医文化、严厉的子女教育理念、儒家文化影响的人际关系等都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孝爱文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我国自古就有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等24孝故事世代相传。新时代弘扬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是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国家文明进步的体现。
观看《刮痧》的观众会被许大同一家浓浓的亲情所感动。在听证会上,许大同说谎把刮痧的事揽在自己身上,顶替自己的父亲。老板约翰昆兰询问许大同的妻子简宁,为什么许大同要顶替父亲承认自己给孩子刮痧的事,简宁简洁且坚定地答复到因为许大同是中国人。许大同的父亲发现自己年迈又不通英语,他觉得在美国给儿子不但帮不上忙,还打扰到儿子一家平静的生活,毅然决定独自回北京生活。许大同便设法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父亲见面,爷爷在机场看到孙子和儿子同来送别,感动得老泪横流,中国人特有的孝爱通过这两个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经济价值,一切都以高效率为标尺。新时期弘扬孝爱,我们不应仅停留在满足于物质上富足的赡养观,作为子女还應了解和学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精神关照。孝爱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照。孝爱文化如果上升到道德层面,可以延伸为尊重别人、邻里和睦等领域。我国老龄化日益突出,在全社会宣扬和鼓励践行孝爱文化迫在眉睫。
二、博大精深、济世救人的中医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浓厚的文化承载力。中医文化不仅代表中国悠久的中医发展史,而且展现出了古代医学智慧经验的精髓。最早的中医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神农氏尝百草;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是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刮痧,作为中医学的一个术语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中国传统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讲究天人合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经典部分。刮痧是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如,牛角、玉石、火罐等用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人体表面进行反复刮动,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出痧变化。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的多种病症、美容和保健领域。
影片中爷爷在得知孩子肚子疼的情况下,给孩子进行简单的刮痧治疗,孩子觉得很舒服,无疼痛。孩子因在家摔倒去医院包扎时被医院社工发现背上的刮痧痕迹,医院社工误以为孩子遭受了家庭暴力,便将孩子与父母分隔开,并起诉了孩子父母。作为父亲的许大同爱子心切却拿不出法律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导致许大同的儿子被迫由儿童福利院监管,因此,造成许大同不得不选择和妻子分居以换来孩子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悲惨局面。影片以美国人亲自到中国体验刮痧,发现刮痧确实舒服、无痛感,使得刮痧引起的虐待儿童案得以结束,孩子获得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法律许可。
中医调理亚健康和治疗疾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选择。借助中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治疗疾病的英国人、美国人等也在不断增加。在美国,中医教育从90年代开始进入美国知名学院和西医医院,有些中医课程已经成为医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前,中医文化在中医教育、中医药文化入高校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国人需坚定中医药文化的内在价值,使中医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逐步发展。
三、严厉的子女教育理念
在中国人的传统育儿观念中,普遍认为儿女的存在是父母生命的一种延续,是一种血脉的传递。因此,无论父母用哪种方式去管教孩子,别人都无权干涉。中国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就包含训诫和打骂。中国父母认为适当责打孩子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避免同样的错误不断出现。严格的子女教育行为是为了训练孩子吃苦和抗挫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可以更好地立足。
子不教,父之过。影片中两个小朋友因为玩游戏起了冲突,作为父亲的许大同首先让自己的儿子向小朋友道歉,儿子没有听话照做,许大同当着众人的面打了儿子一巴掌。中国父母在处理小孩之间的事情时都会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美国老板认为这种方式简单粗暴,甚至还觉得许大同对儿子有虐待倾向。当一家人从颁奖礼堂回到家中,继续谈论白天许大同打儿子这件事时,儿子因为在美国出生,所以认为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爷爷作为传统的中国人,却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因为生活环境及所受文化的不同,产生的不同观点,我们可以通过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价值观念,让人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加理解,以便减少沟通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
四、儒家文化影响的人际关系
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所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注重感情,以情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形成了以人情为主导的人际关系交往规则。
中国人交往中看重人情味和讲面子,人际关系网的建立通常在公事、私事上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之间不单是以利益为基础而侧重于以人情为基调。人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情感上的联系有时甚至超越规则性的东西。中国人面对任何事情的处理,习惯于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凡事倾向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处理问题。
影片在第一次听证会前,许大同请了他的老板作为辩护律师。按照中国人的观点理解,请熟人帮忙办事是很正常的,为朋友帮忙就得不遗余力。然而在美国,人们选择帮自己办事的人的标准是他的职业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仁治,强调以德治理;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中国人习惯避免锋芒毕露,强调中庸;人际交往中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团结合作,提倡先人后己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不应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公正、法治,倡导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在科学、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及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探讨、追溯中国特色文化发展趋势,全面学习和弘扬特色中国文化,并借助互联网的舞台传播特色中国文化尤为重要。中国的孝爱文化、中医文化、严格的子女教育理念以及人际交往中仁和忍的思想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理解和接受,中国的特色文化也会在世界文化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受欢迎的角色,为国际交往中带来更多的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