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士怡
摘 要:在近代社会,中国人的观念有所解放和发展,但在死亡的问题上还存在偏见。死亡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人们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珍惜生命,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与死的教学过程,借助对死亡话题的讨论,让人们正视死亡。而这一教育形式,应贯穿在日常的生活中。文章深入研究探讨中国死亡教育现状及其成因,特别列举了河北唐山地区1976年至2016年期间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今的死亡教育事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等因素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实际,开始重视死亡教育,让死亡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生活并发挥作用,为培养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死亡教育;唐山;实践;灾难
1 研究缘起——中国的死亡教育现状
死亡教育,顾名思义是围绕死亡问题而开展的教学历程。教育是基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产生,死亡教育也是如此,并居于与生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死亡教育,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兴起,至20世纪80年代已形成一个日臻成熟的教育系统。死亡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世界各国并不一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受到关注,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死亡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不同探讨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就其内容来说,死亡教育所面向的大致包括对于死亡本身的认识、临终前的生命阶段对于自我死亡的态度以及身边亲友离世的心理状态调整。结合各家所长,笔者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和他人的死亡,傳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与提升应对死亡事件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并在实践活动中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坦然面对死亡、感悟生命价值的特殊教育。
前段时间,上海一家“死亡体验馆”在经历诸多追捧、质疑后最终宣布闭馆,本意是为人们亲身体验死亡提供良好场所的体验馆,最终黯然收场,这一现象不禁引起我们深思。当今,我国各界人士虽为死亡教育的普及做出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而放眼西方国家,人们却能坦然面对,接受死亡,将挚爱亲属坟墓安置在自家后院,而不是为避晦气将其置于荒郊野岭;将离去的亲人当做美好回忆畅谈,而不是闪烁其词避之不及,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对死亡这一必然事件如此心存芥蒂、惶恐畏惧?我们又应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让我们的人民正视死亡、勇敢面对呢?这个问题让人深思,也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死亡教育的繁荣蓬勃,我国的死亡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低,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相关研究,之后陆续有专家学者初涉探讨,致力于丰富整个理论体系。由于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死亡教育在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阻力,比如研究范围狭窄,与生命教育容易混淆;总体仍处于理论水平,实践领域相对空白;部分国人对死亡教育存在误解,现有的死亡教育大面积缺失状况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导致人们日渐严重的心身问题等。下面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具体阐述一下我国内地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
2 唐山市死亡教育发展历程(1976年至2016年)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是一个让唐山人民永远难忘的时刻,人们正在酣睡中,刹时山崩地裂,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这场大灾难共造成242769人死亡。地震发生后,唐山地区遍地是满目疮痍的瓦砾,一座人口百万的重工业城市在倾刻间成为废墟,整个唐山从南到北到处是生者亲历亲人罹难的嚎啕哭声。这场灾难悄无声息的来临,人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到了死亡的面前,地动山摇间颠簸出巨大的慌乱和恐惧,被重压在废墟中的是逝去者们曾鲜活的生命更是幸存者们难以释怀的悲恸。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八方人民的支持下,唐山迅速重建,努力恢复生机,但在日益崛起的楼宇之下,人们的心里还是一片黑暗,尚未走出灾难的阴影,在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无助和恐惧中,有的人沉浸于伤心痛苦不可自拔,有的人在巨大的人生变故面前迷惘和麻痹,整个城市笼罩在黑暗中。政府、军队全力进行震区清理,医疗人员积极救治受伤群众,城市街道和建筑的重建总会完成,受伤的身体也总会被治愈,但心灵的重压何时能解放?没有人关心这些问题!当时的人们也根本无从得知。正是因为,此时的我国在死亡教育上还是一片空白,人们只能默默承受这场惨烈和伤痛。
1980年后,我国死亡教育开始起步,来自欧美国家有关死亡教育研究的著作经过翻译传入我国,医学伦理学在此期间开始增添了死亡教育的内容。在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1986年,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落成,纪念碑碑身镌刻碑文,记载了地震事件、灾害和抢险救灾等内容,再一次将那场巨大的灾难带回到人们的视野,鼓励人们正视这场自然的考验,这时的唐山人民经历十年的岁月沉淀,似乎开始慢慢走出死亡的伤痛和分离的阴影,能够平静的面对回忆,人们在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后,更加感到生命的坚强和珍贵。新的家庭组建起来,新的生命诞生成长,新唐山充满活力的面貌初现。但此时的死亡教育虽有所发展却并未能追及城市发展的速度,由于文化传统的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内地的死亡教育研究只停留在理论程度。在震后十年期间,虽大部分人已慢慢走出伤痛,但部分唐山人还是未能摆脱亲人离世的心理创伤,将生活停留在十年前那个惨绝人寰的凌晨,但这种隐痛又无法纾解,无处倾诉,只能刻意回避着那场死亡。但越纠结回避越会加深心里的痛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场自然灾害引发的灾难使有过同样的经历的唐山人民对汶川同胞有着更深刻的共情,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自发去灾区救灾,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捐款1.1亿,无数普通的唐山人民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汶川人民的关注和支援,给汶川人民带去正视灾难、战胜悲痛的力量。2010年,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亲历过地震的唐山人民纷纷走进影院去再次感受回忆那段经历。笔者作为唐山人,未曾经历那场浩劫,直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和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后,才真正了解到这个城市曾历经过的劫难。有灾难,必有死亡,经调查走访,笔者发现,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似乎并不愿意过多提起那段经历。笔者主动与家中长辈谈及唐山大地震,从其貌似平静的陈述和有意无意的敷衍中,笔者仍能感觉到不曾忘怀却又畏于忆起的矛盾情绪。这与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回避死亡,忌谈生死的习惯脱不开干系。笔者也走访了唐山市某小学,在对该校的死亡教育情况调查中发现,其丰富的课外活动安排中并未设置过相关死亡教育的课程,甚至有的老师对死亡教育缺乏基本的认识,将死亡教育与安全教育混淆。学生日常阅读的书籍中偶有涉及生命和死亡的绘本或图书,但缺乏学校有意识的指导,只是学生的自主选择阅读,鲜见系统规模的理论性的死亡教育。
1976年到2016年,历经40年发展的唐山已经在废墟中重建出了一片辉煌,重压不倒的唐山人民也鼓起勇气向前,拥有了自己的崭新生活,灾难已逝,凤凰涅槃,但死亡教育不能随之沉默。那场地震的幸存者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人世,但我们的死亡教育仍旧停留在起步阶段,大中小学校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规模化的死亡教育,更遑论相关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教育环境里长期忽视死亡,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应对自然灾难和偶发事故中的死亡,如何讲述和缅怀死难者,实际上应该成为我們的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四十多年前的这场浩劫却恰恰可以作为最生动的一堂死亡教育课,以最广泛最深刻的方式让中国大众“由死观生”,站在生命视域探讨死亡教育,在死亡中折射出生命。死亡教育已刻不容缓,进行死亡教育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研究意义——我国死亡教育何去何从
3.1 在我国推进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所有的教育和教导学生拥有完整的知识领域上,不论个人或团体,有效的教学及学习是很重要的。而基于死亡对每个人的真实存在性、客观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以及生命的有限性,对死亡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对于健康的生者,死亡教育有着“生”与“死”的双重内涵,需要知道何所生,何为死,并深切领悟生命的价值。对于走向死亡的临终者,“向死而生”更为突出,借由死亡教育的启迪,能够更坦然更有尊严的迎接死亡。因此,加强死亡教育在维护人的尊严权利、消除和缓解来自死亡的恐惧、形成正确的死亡观以及人类的进化与发展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死亡教育是针对每个生命的教育,而且应该成为贯穿整个人生的教育。死亡教育要让人们意识到只有热爱和珍惜生命,努力地实现生命的价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因此,死亡教育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而在我国的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加剧,死亡问题日益突出。大众存在着极端推崇功利至上、享乐主义,耽于物质享受的现象,物质的丰富衍生了人生的无意义感,生存的压力又使人产生了逃避的欲望。在这一社会氛围下,我国的人文环境发展的程度无法使更多的人强烈地自觉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众缺乏正确的死亡认识,加之传统观念中“重生忌死”的束缚,个体也必然欠缺对死亡教育的深刻感悟。更为现实的是,目前我国的死亡教育存在诸多的历史条件制约和现实发展障碍,这无疑困扰着人们究竟如何才能更切实有效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死亡教育。
3.2 死亡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十几年来,我国着力于开拓死亡教育的研究领域,面对仍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正视问题、改进研究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考查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实践领域的教育现状,今后的研究可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3.2.1 拓宽研究内容和深化研究思路
我国死亡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的理论研究,引进西方国家已成型的教育思想,对比我国死亡教育滞后的状况,我国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死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展开,集中探索死亡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这种泛化的倾向不利于理论的纵深研究。这就需要对死亡教育进行深入挖掘,进一步明确死亡教育的内涵,区分与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关教育之间的关系。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土特色,将优秀研究成果与我国实际情况相联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并循序渐进的消化吸收,防止研究思路的封闭狭隘。
3.2.2 丰富教育方式和增加实践研究
通常的教育形式以知识为主型,通过文本资料、图表数据或视听资料的单向传播,倾向于理论的探索。但理论探索也不够完备,需要师资培养、课程编辑、教材整理以及人文氛围的营造,来满足死亡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发展。在理论探索之外的实证研究也是综合强化死亡教育研究的必要环节,采取活动为主型的方式,以双向或多向的交互行为,采用分享、讨论或组织参与实践的方式,将理论传授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丰富死亡教育的教学方式。
3.2.3 把握特殊的时代背景、立足历史和人文特点
我国的死亡教育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急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随之提高,死亡教育的接受度不仅在学术界的研究领域,在普通民众间也有所提高。面对着旧有生死观念的束缚和接纳全新死亡观念之间的矛盾,在我国进行的死亡教育应该结合我国历史传统和人文环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盲目照搬。西方国家日臻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易于中国人接受的模式和方法。
3.2.4 重视灾难或突发事件中引发的死亡教育思考
回顾历史,我国人民经历过地震、洪水、山火等自然灾害,有灾难就必然有伤亡,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从未轻易倒下,在灾难中重生,在灾难中崛起,如浴火凤凰一次次焕发出新生。灾难以惨烈的代价震撼整个民族,唤醒民众的生命意识,触动着每个人的内心。化悲痛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就离不开死亡教育的介入。例如,2008年,唐山市兴建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人的姓名镌刻在纪念墙上,为人们提供了缅怀逝去生命并透过死亡认真思考人生的场所,直观审视生与死的碰撞。这就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死亡教育方式。我们既要通过灾难给人们带来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人生启迪,也要对灾难的幸存者以正确的死亡教育引导,使其直面惨痛的回忆,重新获得心理平衡,将悲恸转化为新的精神力量,开启新的生活。
4 结语
小说家伊坂幸太郎在《重力小丑》中说过:“真正重要的东西就要明朗地传达出来,就像背负的东西越重,脚步就该越轻一样。”死亡之于人类,是一个永恒并沉重的话题。从古至今不断思考着死亡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正是这份沉重,逼迫着人们要直面死亡、正视死亡。拥有正视死亡的无畏勇气,才更加会有努力生活的坚定信念。死亡教育从开始在我国出现便一直以缓慢但沉着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着,即使在乐生忘死的传统和浮躁功利的现实下,尚未能取得大跨度的飞跃,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死亡教育有了清醒科学的认识,相信在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死亡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指日可待。我们终会获得向死而生、磅礴向上的生命力量,不畏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参考文献:
[1] 《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探索》,王明丽、王利群、张填埝,吉林医药学院.
[2] 《医学生的死亡教育模式研究》,张文丽、牛佳莹、黄玲毓、陈江华、师成虎,山西医科大学.
[3] 《医学生死亡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效果研究》,郭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