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雄
摘要 介绍了昆山地区香樟5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当地香樟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樟;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6-012-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6.006
Study on the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of Cinnamomum camphora and Its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in Kunshan Area
WANG Shao-xiong(Kunshan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Kunshan, Jiangsu2153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of Cinnamomum camphora in Kunshan area,and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ocal diseases and pests control of Cinnamomum camphora.
Key words Cinnamomum camphora;Diseases and pests;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香樟,别名小叶樟,属于樟科樟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国均有引种栽培。由于香樟具有四季常绿、气味芬芳、生长迅速、树形美观等优点,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推进,其被广泛应用于街道绿地、园林景观布置、成片林及行道树等。但受到香樟种植面积大且设计密度过高、苗木来源复杂、树种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香樟病虫害发生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香樟的正常生长和园林景观效果。笔者根据近3年昆山地区系统监测与调查研究,发现香樟主要病虫害为黄化病、樟巢螟、樟叶蜂、樟脊网蝽、龟蜡蚧,并掌握了这5种病虫的发生特點及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昆山地区香樟病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发生特点
1.1 黄化病
黄化病是一种以叶片不同程度发黄为主要表现症状的典型生理性病害。香樟是喜酸性苗木,若长期生长在偏碱性根际土壤中,将会影响根系吸收铁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从而使叶片变黄变白。同时,如果土壤中缺乏营养元素,根系发育不良或肥药施用不当,也会影响香樟对铁元素的吸收,加快黄化病发生。
发病初期,枝梢叶脉间失绿黄化,但叶脉与主脉仍然保持绿化,黄绿相间现象明显。随着香樟黄化程度日益加重,叶片由绿变黄变薄,叶面出现乳白色斑点,叶脉也逐渐转为淡绿,继而全叶发白,局部坏死,叶缘焦枯、凋落;严重时枝梢枯顶,整株死亡。
1.2 樟巢螟
樟巢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樟叶瘤丛螟、樟丛螟,分布于江苏、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福建、上海等地。寄主植物有香樟、栗、山仓子、山胡椒、枫香等[1],其中香樟危害最重。以幼虫结巢食叶危害,具有群集性,孵化后吐丝结叶成苞,并不断将周围新鲜叶片粘结取食,最后形成鸟巢状褐色虫苞,幼虫躲在巢内啃食叶片,严重时可吃光所有树叶,树冠上挂满虫巢,直至树木死亡。
在昆山地区1年发生2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第1代幼虫危害期为5月底至7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开始对香樟造成危害。第2代幼虫参差不齐,严重危害期为8—9月。
1.3 樟叶蜂
樟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又名樟中索叶蜂,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地[2]。危害苗圃时,以幼虫嚼食幼苗嫩叶,苗圃里幼苗常被成片吃光,当年生幼苗受害严重即可枯死;幼树受害则上部嫩叶被吃光,形成秃枝。危害林木时,树冠上部嫩叶也常被食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与景观效果。
在昆山地区1年发生2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昆山地区4月上中旬和6月中下旬为香樟春、夏梢的萌发高峰期,此时也是樟叶蜂1、2 代的危害高峰期,期间由于嫩梢的不断萌发,因此该虫的发育进程不太整齐,各代发生期常有延迟现象。
1.4 樟脊网蝽
樟脊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又名樟脊冠网蝽,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地区,主要危害香樟和油梨[3]。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主要危害树木的中、下部叶片,被害叶片轻微受害时,正面呈现浅黄白色斑点,叶背出现褐色黏液污斑;严重时斑点扩大连成片,全株叶片苍白焦枯,造成树势衰弱,提早落叶,影响香樟生长。
在昆山地区1年发生4代,以卵在香樟叶片背面主脉两侧的叶肉组织中越冬,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
1.5 龟蜡蚧
龟蜡蚧,隶属蜡蚧科蜡蚧属,又名日本蜡蚧、枣龟蜡蚧,分布于全国各地[4]。主要危害黄杨、香樟、广玉兰、枇杷、栀子花、桂花、海棠、夹竹桃、月季花等园林植物,昆山地区尤以香樟与大叶黄杨为甚。
在昆山地区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越冬雌成虫翌年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6月底至7月上旬为危害盛期[5]。老熟雄若虫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量化蛹、羽化,羽化后与雌虫交尾,交尾结束后雄成虫于2~3 d内死亡。
2 综合防治措施
遵循综合治理原则,从生态系统出发,结合昆山地区香樟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规律,因时因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而有利于林木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控制并减轻香樟病虫害发生程度,保障香樟健康生长。
2.1 预测预报
测报工作是绿色防控工作的基础。针对昆山地区香樟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趋势,需开展病(虫)情调查测报工作,掌握主要路段与林地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发生动态。可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定期踏查方式,确定病害程度与虫口密度,掌握防治适期,统筹考虑,综合开展防控工作。
2.2 植物检疫
在调运香樟苗木时,严格检疫,一旦发现苗木有病虫,应予以处理或销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
2.3 农业防治
一是增强树势,加强养护管理,改善树体营养状况,增加有机肥施用比例,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实现薄肥勤施;二是疏松土壤,通气透光,改善树木立地条件,提高抗病虫能力;三是12月至翌年2月,在苗圃、林地等结合冬季修剪,去除病虫枝,特别是对蚧类、木虱类、网蝽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集中较多的枝叶予以剪除、清扫,并对病虫残枝进行集中处理;四是利用樟叶蜂、樟丛螟等害虫在林地下越冬特性,进行深翻处理,破坏越冬环境,使其受冻或被天敌捕食而亡,从而降低翌年越冬虫口基数;五是结合冬季园林管理,进行树干刷白。
2.4 生物防治
香樟害虫天敌种类丰富,捕食类天敌有多种瓢虫、草蛉、食蚜蝇及花蝽等;寄生天敌有跳小蜂、缨小蜂等多种寄生蜂[6];樟叶蜂天敌有蜘蛛、捕食性蝽象、蚂蚁等。因此,开展防控工作时,尽量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低毒低残留农药种类,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与益鸟。
2.5 化學防治
化学防治是香樟病虫害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病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如防治黄化病,种植时应选择适宜生长的偏酸性土壤,并在根部追施鸡粪、硫酸亚铁和尿素等有机复合肥。对已经发生黄化病的香樟,应先改变周围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叶片铁含量。一是可在土壤中洒施硫磺粉;二是在根系周围打孔灌注硫酸亚铁液,同时在树干注射硫酸亚铁15 g、尿素50 g、硫酸镁5 g、水 1 000 ml的混合液;三是在叶面喷洒0.2%硫酸亚铁溶液,通过以上措施缓解黄化症状。
选用杀虫剂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低毒农药或生物药剂,并在预测预报基础上,掌握好害虫防治适期。防治樟巢螟时,在幼虫初孵化高峰尚未形成虫苞时,选用25%灭幼脲Ⅲ号1 000倍液,或46%苏云菌·杀单8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樟叶蜂时,选用40%二嗪·辛800倍液,或2.5%阿维·氟铃1 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樟脊网蝽时,选用0.5%苦参碱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3 000倍液,或40%毒死蜱1 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龟蜡蚧等蚧壳虫时,在若蚧形成蜡质层之前,选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或25%吡蚜酮2 000倍液,或25%噻嗪酮1 500倍液进行防治。
此外,要轮换使用化学药剂,防止产生抗药性。优先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保证生态环境安全。防治前,及时做好宣传、告知工作,用药时须合理安排喷药时间,并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秀春.香樟樟巢螟和黄化病的防治[J].中国花卉盆景,2004(5):13.
[2] 李友恭.中国樟树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 韦文添.广西油梨樟脊网蝽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6,32(1):106-107.
[4] 吴时英.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2-129.
[5] 吉海龙,汤留弟,凌学林,等.昆山地区绿化树种主要介壳虫发生特点及综防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15,5(9):11-12.
[6] 李本鑫,张清丽.园林植物介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6):62-63.
责任编辑: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