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
【摘要】辽都城上京在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契丹族的一座历史纪念碑。上京的建立为辽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础,极大的推动了契丹社会的发展。从辽开朝以来上京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文中通过研究上京的兴建背景和历史地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了辽朝历史。
【关键词】辽朝都城上京;兴建背景;历史地位
1辽都城上京兴建的背景
1.1契丹民族发展和自然环境
契丹是我国古老民族中的一个,本来是鲜卑族宇文部的一支。历史记载显示公园四世纪的时候我国潢河、土河流域就生活着契丹族,他们主要以畜牧业为生,逐水草而居。潢河、土河流域都在蒙古高原的东部地区,西部和蒙古高原连接在一起,那里有广袤的戈壁滩和草原,干旱缺水,冬季漫长,司机温差很大,这种自然环境不太适合农耕而只适合放牧。两河流域东北部游广阔的山陵,东北平原在其中部地区。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盛,不但适合农耕也适合狩猎。古代契丹族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中间,大兴安岭南部的辽河流域[1]。这个地区不像蒙古高原草原广阔,也不像东北地区白山黑水,在当地的独特自然环境下形成了皮毛为衣、车马为家、放牧和渔猎结合的生活方式。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契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契丹兴起和建国的基础。
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会形成民族,契丹族的形成经过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民族沟通交流甚至产生摩擦。元魏时代契丹生族主要生活在辽水流域,从事渔猎和畜牧业。这时的契丹分为八部,各部相对独立,因为生产力低下部落具有单一的民族成分[2]。唐初时期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契丹各部走向联合成为部落联盟,联盟以大贺式为主并和唐朝交往密切,在首领摩会的带领下归顺唐朝,唐朝在契丹聚居区设都督府,将其纳入唐朝行政系统。公园745年契丹在遥辇氏带领下先归顺突厥,后来又依附回鹘200多年。公园842年耶澜可汗即位摆脱回鹘统治继续依附唐朝,契丹和唐朝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得到发展,契丹深受唐朝先进文化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百姓不堪其苦很多人淘到契丹,促进了当地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汉人为契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随着军事扩张契丹的民族成分变得复杂,包括于厥、室韦等少数民族,其中有大量从事农耕的汉人。
1.2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契丹社会因为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制约早起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通知区域的扩大以及人口的积累和增长才开始形成经济的多样化,在占领燕云等地区后农耕经济在契丹社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受到自然条件影响早期的契丹社会主要以渔猎和畜牧业为主,食肉寝皮。辽国建立前契丹一直生活在西拉木伦河附近,其疆域东边毗邻勸海,西接新疆地区,北接南俄罗斯。看地图可以发现这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多山地丘陵区,草原和沙漠广阔,所以契丹早期主要是游牧为生,同时农业和手工业也在缓慢发展。建国初期契丹仍以游牧为主,阿保机建设了国有牧场来推动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天祚帝时期契丹族畜牧业很发达,史料记载拥有千匹以上的马群上万个。
另外,契丹族一直在扩充领土,随着疆域扩大辖区内农耕口规模逐渐发展,为了稳定辽国制定了制定了一些惠农政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时辽国经济发展算是比较快的,但是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差很大,阿保机部和中原接近,伸手汉族农耕经济影响发展最迅速,最早形成土地私有制[4]。经济的发展为契丹人建城定居提供了条件,上京城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1.3契丹社会发展的政治背景
最初契丹受到回鹘汗国的控制,契丹部驻扎回鹘官员进行监管,每年契丹要向回鹘缴纳繁重赋税。在回鹘汗国控制时期契丹族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回鹘汗国被灭掉之后它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公园840年黠戛斯人开始攻打回鹘,当时回鹘部刚统一政治经济各方面还不太稳定,在黠戛斯人的攻击下分崩离析。后来在天山地区高唱回鹘打败了黠戛斯并继续扩张领土,最后漠北地区的黠戛斯也被打败,又退回到原居地叶尼塞河流域。回鹘汗国灭亡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又恢复了分裂状态,为契丹自由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机会。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各地军阀纷纷雄起都想抢夺胜利果实。当时契丹族相对比较强大,所有军阀都想拉拢利用契丹的力量扩充势力,从而消灭更多的敌人取得胜利。实际上为了保存实力,阿保机并没有参与后梁和晋王之间的混战,基本上坚持中立态度,各方军事集团对利用契丹也没有对其进行进攻,所以在中原混战的时候契丹社会却能够稳定发展[5]。契丹壮大后沿用中原地区的封建世袭制度;经济上由过去畜牧业为主向着半耕半牧的模式发展;军事上不但攻占了周围少数民族,而且攻打南方时俘虏了很多汉人,对于契丹农耕发展和生产力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4辽都城上京建立过程
(1)辽都城的雏形
上京城建立之前当地被叫做“西楼”,根據史料记载西楼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建筑,而是少数民族汗或者皇帝居住的帐篷。所以西楼不是楼阁建筑,而是契丹皇帝的行宫,就是用鹿皮、柱子等搭建的帐篷。所以,契丹是受到汉人文化影响才建立的都城。首先是为了统治那些汉人俘虏,其次随着社会发展游牧式政权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都城是契丹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皇城的初步建立
上京建立之前就有历史上就记载了龙眉宫、明王楼等建筑,916年阿保机在金陵冈称帝建国“契丹”,仿照汉人制度建元“神册”,并拟了帝后封号,立耶律倍为太子,政权更迭采用汉人的世袭制。神册三年在西楼营建皇都,历时百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上京的建设。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俘的增多太宗时期又对上京进行了扩建,增加了宫殿和寺院。
2辽都城上京对后世的影响
2.1对金元两朝都城的影响
以上京为首的辽都城对后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对金元两个政权的影响上。女贞族建立金朝为了方便控制管理学习辽国制度在辖区多地建京城,史料记载说金朝“袭辽制,建五京。”上京会宁府是金朝早期的都城,地址在今哈尔滨市白城地区,会宁府是金朝前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建设和管理模式都打上了辽上京的烙印。根据历史记载,金朝上京也分为南北二城,北面是外城居住工商业者,南部是内城有宫殿。金上京的整体布局和建设思想都受到了聊上京影响。
王禹浪指出金上京布局未受汉族皇宫坐北朝南而且严格对称的布局的影响,和渤海国上京格局也有所不同。金上京南北布局和中间的隔断城垣和河流方向都有辽国上京的影子,所以说辽上京对于金上京建立有重要影响[7]。景爱也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金上京南北布局是延续了辽国南北分治的政策。由此可见,金上京模仿辽上京的规划和布局,其实是继承发展了辽国南北分治的政治模式,辽国因俗而治的思想对以后的政权有深刻影响。
元朝实行上都、大都两都巡幸制,上都是公园1263年设为都城的,也叫做开平府,地点在今天锡林郭勒盟五一牧场处,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少数民族都会。上都是忽必烈扩张和发展的根据地,不但起到了蒙古本部的作用,同时也兼顾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公园1264年燕京改名为中都,后来又改名为大都,大都的主要功能是统治和管理辖区事务。元朝两都巡幸制也是为了达到因俗而治的目的,加强对境内不同民族的管理和控制,为蒙古族统治中原的愿望打下了基础[8]。
2.2燕京的发展和变迁
经过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的发展巩固,燕京的历史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成为国家政权和文化中心。随着汉人统治区的重心不断南移,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中心也不断南移,也就是从北方草原地区转移到燕京,燕京地处南北要塞,方便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对南北的控制。燕云地区在辽国的统治下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在当时的辽国农耕区最大城市就是燕京,燕京连通南北是宋辽经济交流的中心,因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辽国在此建都南京。燕京被金朝攻占之后,统治者沿袭辽国统治策略,选拔汉人官员管理汉族聚居地区的事务。
因为上京地区地处偏僻、土地贫瘠,公园1153年金朝将都城迁到燕京并将其改名为中都,可见当时统治者已经发现了燕京地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先是被辽国建都南京,后来又称为金朝的首都,在这个过程中燕京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到元朝的时候终于称为政治中心。忽必烈崇尚汉文化,十分重视都城建设,在燕京附近建新城大都,作为正是的首都,将上都变成陪都。
上世纪末我国考古学界出现了“环渤海文化圈”的说法,这个概念包括的范围是我国内海、潮海附近地区,大改是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和吉林省等地[9]。从位置上来说辽都城上京处在这个地区的后方,上京的建立使统治者开始注意到其重要性并开始建设发展,促使该区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影响下新中国都城北京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3辽都城上京的历史地位
一些学者已经论述过上京的历史地位,但大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说的,相对比较笼统。据《辽史》记载,辽国有五个都城,其中上京是皇都,设有朝官和京官,其他几个都城根据情况设置官职,和上京官员制度有所不同。辽国真正的都城是上京,其余几个只能算是陪都,或者根据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责。皇都上京的建立是为了配合辽国南北因俗而治的政策而建立的,通过上京的北官系统将这种南北分治的政策落实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在整个辽国历史中皇帝实行四季捺钵制,皇帝所在捺钵才是政治集权的中心,上京等都城主要功能是统治汉人并管理经济文化事物。
上京是契丹逐渐发展农耕经济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上京的建立和辽国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上京的建立促进了汉族文化和契丹文化的交流融合,以上京为载体各组文化思想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可以看出上京在建立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盘接受汉族文化,而是保留了契丹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辽国文化和历史。辽国周边地区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辽国文化的影响,这种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在辽国之前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都分布在北方草原上,和汉族政权之间有明显界限,北魏企图通过强制手段施行汉化,学习汉族优秀的经济文化模式,但是最后没有成功。从辽国以后的历史可以看出后期少数民族政权不断靠近中原地区,首先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生活的向往,其次这是社会历史交流統一的必然发展方向[10]。
在少数民族所建都城上京、燕京、北京中辽国上京是最早的,开创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新纪元。在少数民族想中原扩张,中国古代逐步统一的过程中建立的上京是我国大一统的起点。上京好比辽朝贡献给中国的一座历史丰碑,它所贯彻的“潘汉分治”的思想对于后来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刚.辽上京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都城规划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冯珊珊.辽上京城市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程瑞.辽上京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D].内蒙古大学,2013.
[4]王睿.辽代都城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