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英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实施个性化的引导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让学生切实感知到学习的最大乐趣,数学教学工作的推进才会变得越来越顺利,越来越高效。然后,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才。其实,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一蹴而就,那么,教师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研究;分析
引言:
以前,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比较常见,布置任务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根本不考虑他们的个体需求,更不关注他们的成长动态。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陈旧落后的授课方式,极大的打击着学生的自学信心,消减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异常艰难。针对这一弊端现状的改善,要求教师从新的角度出发,整合课程资源,探索不同路径,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活动,及时引用趣味的元素,迅速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内在诱导引发创新
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持下,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有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1]。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商量、点拨、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包括认知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强弱、兴趣爱好的表现等,设定一系列的内在诱导,控制整体的教学节奏。然后,配合“谁想说说?”“就差那么一点点,再考虑一下。”等启发性语言,给予学生更多、更真实的体验机会,给后续活动计划的实施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还能获得意外的惊喜。比如,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有自己的想法,很好。”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關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影响学生,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活跃的主体。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
创设情境也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为了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将这一知识点融入到情境当中,并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创设情境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2]。比如,学习“图形的旋转”时,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形式进行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有没有做过摩天轮?知道摩天轮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知识吗?还有,同学们肯定玩过风车,那么风车又是怎样转动的呢?(通过一个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随后,教师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没有与之类似的现象。进而引出新课。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在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了维持秩序,我们发现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那么,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呢?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同学们通过本章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通过这样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鼓励创新
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对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已熟悉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得到创新。比如,在“按比分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体育课教师为学生分球展开情景教学:体育教师想要将球分给学生,一共有14个球,需要分给男、女同学共同进行练习,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分配?在经过思考与研究后,有的学生会提出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但是男生却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比女生多,男女如果分到同样的球,就会认为教师偏心。随着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会提出要根据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配。教师问道:“是不是人多的多分,人少的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数量依据呢?”这时学生就会自己总结出“应该按照人数的比列进行分配。”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切合实际的生活教学,深入理解知识,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实践合作促进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3]。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一门教育基础课,必须要完善小学教学创新的形式,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教学的新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其不断提问和发现的能力。创新火花无处不在,只有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让教育散发其应有的魅力,才能让创新的活力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张金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4(3)110-111.
[2]张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7(2)52-53.
[3]汤春锋.创新教育,数学教学的必然追求—如何实现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校园(上旬刊),2016(1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