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词
2019年的高考时间撞上了端午节,于是,一部分同学和老师只能“被迫取消”端午假期了。先向参与高考考务工作的老师们说声辛苦了,再祝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金榜题名,最后祝我们所有的读者小伙伴端午节快乐!
可能有人会说,端午节不是不能说“快乐”,而要说“安康”吗?因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屈原和端午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连过节习俗也给出了“合理解释”——包粽子是为了喂食鱼虾不让它们吃屈原的遗体,赛龙舟源于人们要寻找屈原的遗体——但实际上,端午节还真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屈原能成为端午节的“形象代言人”,估计连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
端午节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是一个祛病祈福的节日。因为随着天气转热,蛇虫鼠蚁都活跃起来,痢疾、疟疾、霍乱、伤等也更容易发生,而古人没有现代医学知识,只能认为是毒虫、邪气等在作祟,因此会悬挂菖蒲、艾草、桃符,佩戴香囊、五彩绳,喝雄黄酒、菖蒲酒,用兰草水洗澡等,认为这样可以抵抗疫病。《太平御覽》引《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至于包粽子,这很可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祭神习俗;而赛龙舟,则表达了古人要“送走瘟神”的美好愿望。宋代《岳阳风土记》有记载:“取羊桐叶、浙米为饭,以祀神及先祖。濒江诸庙皆有船......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屈原和端午扯上关系,主要是因为民间传说和志怪小说。南朝的《续齐谐记》应该是最早讲述“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个故事的志怪小说。其实,除了纪念屈原投江的说法,也有传说认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是伍子胥、曹娥。伍子胥据说被吴王赐死,投入江中。曹娥因为父亲溺亡,自己便投江而死。不过,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不惜带着别国来攻打自己的母国,这个形象就不是很阳光了。曹娥虽然是孝女,但因父投江的叙事也不够宏大。这两个人及其故事都无法和屈原相提并论,最终屈原在“端午节形象代言人大赛”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端午节和屈原、伍子胥、曹娥这三个人的关系,都来自古代传说或志怪小说,而不是真正的史料记载。甚至这些故事中还存在着时间、地点上的明显漏洞,因此这些端午节起源说也并不为学术界所认可。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如此之多,想来古人过节时也不会是悲戚的样子。其实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都和祭祀、辟邪有关,这丝毫不妨碍它们成为欢乐的节日,毕竟,得到神灵或祖先的保佑、驱走了邪恶,人们不就可以庆贺了吗?
传统文化不是呆板无趣的,也不是板起脸来教育人,它是我们可以触摸的生活。想了解更多有趣的传统文化吗?关注本期第80页,那里有一本《古代文化常识备考攻略》在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