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艳
摘 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其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其多元民族文化特色、特殊的历史沿革,决定了精准扶贫开展的差异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结合我县当前的民情、县情,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凝聚基层关工委“五老”力量,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和作用,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打好脱贫攻坚战刻不容缓。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五老”;精准扶贫
关工委“五老”是一支由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组成的队伍,遵照各级关工委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大量关爱青少年、主题教育等老少共建活动,积极参与基层关工委开展的传帮带、“智志双扶”、农村科技培训等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但是在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脱贫攻坚关键在党,根本在人,成效在做,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工委“五老”是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1、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形势不容乐观,打好脱贫攻坚战役需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通过采取生态移民、教育扶贫、医疗健康扶贫、旅游扶贫等措施,2016年,我县众多村落和农户均达到了退出贫困的标准线,农户的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据2016年威宁统计年鉴显示,在全县151.2万人口中,仍然还有19.15万人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贫困发生率高达12.67%。在这些不容乐观的数据面前,在距离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不到两年的现实面前,精准扶贫作为一项严肃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刻不容缓的。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1次提及“脱贫”,8次提及“扶贫”,可见国家对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视和决心。威宁自治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更深刻地警示我们:没有威宁的脱贫,就没有贵州的脱贫;没有威宁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小康。
面对新形势下的脱贫攻坚,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以“脱真贫、真脱贫”为奋斗目标,打赢、打好这场战役是必须深刻反思的问题。
2、全面打好脫贫攻坚战,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5年8月25日,中国关工委在北京隆重召开成立2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提出:广大“五老”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弘扬“五老”精神,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作用。党的报告强调:“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而帮扶干部则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载体。
“五老”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各级领导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师,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受人尊敬的老模范。基于这些精神和认识,我们强烈地意识到,要全面打好威宁自治县的脱贫攻坚战,关工委和广大“五老”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独特的、积极的作用:
1、老干部能充分发挥政治、威望优势,宣传好、解读好国家扶贫政策。
老干部阅历深厚、经验丰富,曾担任过一线领导,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干精神,是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合力的中坚力量。老干部能发挥威望优势,积极组织老干部们在精准扶贫中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老干部要熟悉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扶贫政策,在此基础上,向老百姓宣传好、解读好政策,争取他们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我县少数民族共有35.54万余人,约占全县人口的23.5%,很多乡镇少数民族特色明显,老干部更熟悉本村和贫困户的情况,更容易以更符合民族特色的方式和老乡们沟通交流,因此更容易为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献言献策。
2、老模范能充分发挥榜样的优势,敢为人先地带好扶贫的头。
各行各业的老模范在社会、家庭中都拥有很高的声望,可以发挥有威望、有人缘的优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去;以自己的先进事迹感染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感召人,以兢兢业业的行动带动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辅导方法,能为“教育扶贫”这场攻坚战献言献策。
老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在教育界身经百战的老教师,见证了国家教育的变迁,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和普通教师相比,更加会理解知识的重要性,更愿意发挥余热。
目前,威宁自治县中小学在校生共有37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以威宁自治县唯一的中职学校为例,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0人,其中就有3285人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由此可见,县域内的贫困学生是我县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之一,而老教师可以发挥育人优势,“智志双扶”,引导我县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深化精准扶贫。
4、老战士要宣扬“红色基因”,扶贫要扶“志”。
老战士是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甚至还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他们艰苦奋斗的亲身经历就是精准扶贫----扶“志”最完美的诠释。
在扶贫工作中,某些农户会出现“返贫”的现象,返贫是指在脱贫之后又重新陷入贫困的现象。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等是返贫的客观原因;农户“造血”功能不足是返贫的主观原因。在这些主客观原因中,“脱贫意识”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精准扶贫“扶志”的靶向目标,树立主动脱贫意识是防返贫的关键因素。广大老战士可以现身说法,以真性情、真感受鼓舞农户,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
5、老专家能发挥技术优势,帮助农户度过“造血”难关。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有一条路径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脱贫,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谋划,而老专家正是技术的参谋长,他们在某一方面的聪明才智和技术积累,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他们在主导产业开发、经济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
众多实例告诫我们,光靠扶贫资金的“输血”是远远达不到持久小康的,脱贫攻坚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而这样的“造血”也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动力。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正在面临新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精准扶贫的政策和措施正在发生变化,针对这样复杂、严峻的形势,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必须凝聚、整合关工委“五老”这支力量,积极发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五老”的作用,助力我县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