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教学 灵动的课堂

2019-09-10 07:22施正琴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领带大头对折

施正琴

数学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

1.情境要生动

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同时又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地学习的思考性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趣味的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相继促进课堂教学。

华应龙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再认识》时创设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情境,小头爸爸去家具店买家具,但是忘记床的长度了,给大头儿子打电话让他量一下。但是大头儿子找不到尺怎么办呢?学生提出:用一个他知道长度的物体,沿着床旁边量出来以后,把那个物体的长度乘以他量了几次。于是大头儿子问爸爸有没有戴领带,他用领带作为工具测量床的长度,正好是两个领带长。当再次用领带去量沙发的长时难题出现了。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学生提出:看这条领带能分出多少个那个长度,然后再乘一下就可以了。(动画播放对折和量的过程)于是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一下,沙发比对折后的领带长一些;他把领带再对折,量了三次,还是多一些;他把领带再对折,巧了,沙发正好有七个那么长。大头儿子真高兴啊,可是他再一次遇上了难题,床是两个领带长,可是怎么跟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学生通过画图和操作明白了把一根领带对折3次就是平均分成8份,沙发的长度是7个八分之一。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华老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教学情景,让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到单位是度量中规定的标准量,单位不同,尺子就不一样。大头儿子没有在家里面找到一把尺,他就找了一条领带,创造了一把尺,并且创造出了八分之一这个分数单位。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师生要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数学活动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教学活动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发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为什么有的年份一年是365天而有的年份一年有366天等这些问题学生不够理解,于是我设计了“算一算奶奶一年要吃多少片高血压药片”数学活动。课前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年历,年份各不相同,又设计了一张每个月都画又30片药片的操作稿。数学活动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拿到的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把多余的药片划掉,缺少的药片补上去,最后算一算奶奶一年要吃多少片。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奶奶有的年份一年要吃365片,有的年份一年要吃366片。老师追问:为什么吃的会不一样多呢?引导学生发现因为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由此向学生介绍平年和闰年的有关知识。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列式为31X7+30 X4+28,在让学生介绍了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后,学生明白了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的二月,最后再次让学生观察操作稿,找一找一年中哪几个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有什么好办法进行记忆呢。这样的活动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融合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将生活场景“数学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愉快的学习新知识,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发展了创新的思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整个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说,不是“蓝本”,而是“镜子”。在这一过程,学生通过倾听,然后对照着各自自己的想法,其后的学生的言说,不是“照着说”,而是“接着讲”或者“我要补充”,使得数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

3.思维要灵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而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这一发展过程。

如在教学“数线段”时,我先出示 ,让孩子数数一共有几条线段,然后将端点个数增加到4个、5个、6个,孩子在数的过程中去寻找规律,发现端点的个数和线段条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我提出如果有10個端点呢?孩子们很快的列出算式:9+8+7+6+5+4+3+2+1,大家个个兴奋不已。我借机追问到:你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的算出它的结果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不一会儿,孩子们发现9+1=10,8+2=10,7+3=10……“用凑十法来算,一共有4个10,还剩一个5,合起来就是45。”一个孩子高声喊了出来。其他的孩子听了情不自禁的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大家还想挑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道挑战题:如果是100个端点,一个有多少条线?怎样算比较方便。”这下教室里沸腾了。第二天大多数孩子做出了这题的答案。生1:我妈妈拿计算机加了以后结果是4950;生2:1+99=100,2+98=100,3+97=100……一共有49个100和1个50,所以是4950;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这题和一个数学家有关,那个数学家叫做高斯……一个小小的挑战,让孩子们学习的思维得以扩展,学习的兴趣更一步的提高。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活动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与思维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领带大头对折
好玩的纸
给爸爸选条领带
指尖陀螺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领带的问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