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琦
摘 要:叶绍钧笔下的现实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更加温和、平静的现实主义——“平民”现实主义。他在书写对象的选择上,避开了文学作品中普遍的“极端人物”转向到普通人物;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定位于灰色、平庸的人物及其灰色、矛盾的生活;在书写主题的选择上,倾向于灰色、隐晦的价值趋向悖逆于忠奸善恶的时代主题。
关键词:《潘先生在难中》、“平民”、现实主义、灰色市民形象
一、绪论
叶绍钧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是从事白话小说创作时间最早、创作数量最多、创作语法结构最严谨的作家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叶绍钧的积极评价有很多,沈从文就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中指出:“叶绍钧的作品,是比一切作品还适宜于取法的”,“认识一个创作应当在何种意义下成立,叶绍钧的作品,在过去,以至于现在,还是比其他作品为好。”甚至还有评论家认为除鲁迅外无人可与之抗衡。与此相反,对叶绍钧负面评价也不在少数,如鲁迅所言:“叶的小说,有许多是所谓‘身边琐事’那样的东西,我不喜欢。”综观前人之所见,持正面评价者多关注于叶绍钧朴实淡雅的创作风格、平淡冲和的创作态度、严谨完善的语言语法结构;持负面评价者则将批评的矛头对准了其平凡、灰色、细微的取材。朱自清认为“如实地写”是叶绍钧的创作态度,并把他的小说创作定义为“生存状态小说”,这恰当地揭示了叶绍钧的小说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创作风格倾向于现实主义的特色。本文将立足于《潘先生在难中》,对其中的主角“潘先生”进行形象、思想等方面的分析,同时对这部小说的思想价值和创作风格进行探讨,进而对叶绍钧的“平民”现实主义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潘先生的灰色人物形象
潘先生的出场就是在逃难中,他要带着家人逃离可能会受战乱影响的家乡。他把妻儿安排好后又无意得知他的上级——教育局长发表了照常办学的“演说”,他立即告别妻子甚至不顾妻子的挽留,“‘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然而他又总是担心,自己和妻儿的安慰,作者将他的心理刻画地淋漓尽致:“他于是这里那里探听前方的消息,……即根据着盘算对于自身的利害。”如果说水深火热的底层群众是黑,荣华富贵的上层人士是白,而与潘先生相似的这一类人却恰好处在这两者之间,他在灰色地带。他没有只手遮天的能力,也不会绝望到无法生活,他是中间地带的灰色人物。
潘先生固然不是英雄,他胆小、投机、懦弱、好面子、患得患失,但他也非大奸大恶之人:他爱护妻儿,对事业有责任心,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大胆。他的患得患失正是普通人在非常状态下的自然反应,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人倍感亲切,就像我们身边的人的日常行为,“潘先生”可能是你的同事,可能是你的父母亲戚,可能就是你自己。现实生活中歌颂的纯英雄式人物和穷凶极恶的人物都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像叶绍钧笔下的潘先生这样,他们是矛盾的混合体,他们有缺点但他们也不缺乏优点,他们不能单纯地用“好”与“坏”、“善”与“恶”来形容,尤其是在道德层面上,他们不是善良到一尘不染的纯白,他们也不是浸泡在奸恶的大黑染缸之中,他们属于灰色地带。
三、主题思想上的灰色地带
叶绍钧在《潘先生在难中》的书写中已经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自己主观色彩的沁入,读者很难通过作者的笔触感知到他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的褒贬喜恶。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有意而为的,他不想利用预先的设定对读者故意进行引导或者干涉。潘先生是第一主角,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我们对他不必做太高的要求和太刻薄的鄙夷,他不会是舍生取义的英雄,他也不会做出令人发指的恶事。我们认可他的普通、平庸,但同时不能以此为常态,放纵自己变得更堕落和麻木。叶绍钧不是要通过这篇小说对这一类普通的人进行讽刺或是赞美,他只是要記录在他的时代有这样一个普通群体,记录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描写生活,刻画生活,这正是他的写作目的。他笔下的潘先生只是一个代表,代表着平民群体,潘先生的故事正是叶绍钧灰色主题思想的承载体。
如果说鲁迅笔下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主题思想是黑,沈从文笔下丝毫不受外界干扰的主题思想是白,叶绍钧便恰好处于其中,他是灰。他要借这个主题告诉大家除了黑与白,中间还会有一个过渡地带——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
四、叶绍钧笔下的平民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要求创作要能够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运用广为人知的理论同时还要含有一定的历史性。叶绍钧笔下的小说与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涵稍有差异,他笔下的现实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更加温和、平静的现实主义——“平民”现实主义。在书写对象的选择上,避开文学作品中普遍的“极端人物”转向到普通人物;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定位于灰色、平庸的人物及其灰色、矛盾的生活;在书写主题的选择上,倾向于灰色、隐晦的价值趋向悖逆于忠奸善恶的时代主题。主角的平民化,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读者和书中人物的心理距离,让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
叶绍钧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直接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融进了作品,力图对传统和习惯的宏大视野进行缩小、限定,把自己的作品搁置于更为平和、普通、接触面更广的环境之中。通过“小事”、“小人”、“小情感”的现实化、平实化、简单化、客观化书写,传达出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他笔下独具特色的平民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错位的批判:一篇缺少同情与关怀的冷漠之作——重读叶圣陶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J].张福贵.文艺争鸣,2004(05):51-53.
[2]弱者批判与知识分子的道德要求——也谈对《潘先生在难中》的理解[J].贺仲明.文艺争鸣,2004(06):68-69.
[3]重新认识叶绍钧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阎浩岗.《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4]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EB/OL].http://www.sohu.com/a/215277356_779799,2018-01-07.
[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1:655.
[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1:655.
[7]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M].凤凰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20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