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现状及对策

2019-09-10 07:22罗瑞奎
中国商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显著性主义因子

罗瑞奎

摘要: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基于性别、年级、独生与否、专业、生源地、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要素对大学生进行物质主义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物质主义高于男生,大二学生的物质主义高于其他年级,文科学生的物质主义高于理工科,家庭背景对物质主义影响不大。基于现状提出从家庭氛围、价值导向和舆论环境等角度采取措施,阻断物质主义形成、加剧的源头。

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额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市场近1/3。法国益普索调查公司做的“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调查显示,中国人对物质的热衷程度在20个国家中居首,71%的中国人表示以物质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志,此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还有68%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处在追逐成功和金钱的双重高压之中,高出世界均值22%,这些都是中国人物质主义的具体体现。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突出借助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对奢侈品的消费来体现个人的价值和生活意义,认为财物是成功的象征、在生活中占中心位置、是幸福最大的源泉。相关研究发现物质主义在个体以及社会层面都有较多负面影响,物质主义与自尊、幸福感、人际信任负相关,与生理和心理疾病正相关,高物质主义者的生活满意度更低,正向情绪更少。物质主义还会使人们减少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减少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卷入,导致更少的慈善捐赠,损坏公民责任感等。

物质主义不仅与个体、家庭、同伴等因素有关,还与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鉴于此,当前大学生物质主义的形成与演化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商业文化浓,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商重利的商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单亲率高,仅2017年全国离婚结婚比就达33.23%,70后是离婚的主力军,相当多的大学生是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多,成长过程中亲密同伴长期缺失;媒体接触早,在传统和新媒介的双重作用下,作为网络原著民受负面信息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1 调查实施

1.1 研究对象

在温州市5所高校抽取大学生550人并施测,回收问卷520份,回收率94.54%。其中,男生313名,女生207名;大一120人,大二131人,大三138人,大四131;文科180人,理科149人,工科191人;独生子女227人,非独生子女293人;城镇156人,农村364人;父母学历初中及以下267人,高中或中专151人,大学及以上102人;家庭经济条件很好90人,较好180人,較差154人,很差96人。

1.2 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李静和郭永玉修订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MVS包括“成功”“中心”和“幸福”三个因子,成功即以拥有财物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评判成功的标志,中心即认为财物在生活中处于中心位置,幸福即相信获得财物是幸福的最大来源。问卷共13个项目,从“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其中反向计分题5个。MVS的三因子结构拟合较好,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2,重测信度为0.830。

1.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调查以无记名问卷的形式进行,施测过程严格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统一收回。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物质主义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知,大学生物质主义得分为(2.95±0.49)分。成功因子得分为(2.99±0.59)分,中心因子得分为(2.68±0.62)分,幸福因子得分为(3.29±0.76)分。三个因子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幸福>成功>中心。

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物质主义的影响

统计表明,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物质主义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

(1)性别。女大学生在物质主义、中心和幸福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4.280、-4.360、-3.568,均p<.001)。

(2)是否独生子女。在物质主义和成功、中心、幸福三个因子的得分上二者均无显著性差异。

(3)年级。物质主义和中心因子的得分呈显著性差异(F=9.343、16.508,均p<.001),成功和幸福因子的得分均呈显著性差异(F=3.878、3.149,均p<05)。大二学生在物质主义及其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一学生最低。

(4)专业。物质主义和中心因子的得分呈显著性差异(F=6.075、8.085,均p<.01,幸福因子的得分呈显著性差异(F=4.528,p<05)。文科生在物质主义、中心和幸福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和工科生,理科生总体最低。

(5)生源地。在物质主义及其三个因子的得分上二者均无显著性差异。

(6)家庭经济。中心因子得分呈显著性差异(F=3.026,p<05),物质主义和其他两个因子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7)父母学历。在物质主义及其三个因子的得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 分析讨论

3.1 女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水平高于男生

女大学生在物质主义及其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其他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的发展始终和她们与家庭及他人的联系感、责任感和关怀相联系,女性主义的经典假设也认为女性更倾向强调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寻。然而在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愈加独立,性别观念日益平权的背景下,新社会性别观念中更突出两性都是独立、完整意义上的存在,二者都需要实现I青感物质的双重价值,而不认同女性更情感化、男性更功利化的设定。如李洁等人在比较了女本科生和女研究生(硕士、博士)群体后发现,即使都受过高等教育,女研究生在评价男性时对物质维度的强调显著高于女本科生。说明随着年龄和社会经济活动涉入度的增加,女性对物质反而会愈加重视。调查发现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许多女大学生都较早且高度地参与到家庭经济活动中,大学期间校外兼职也较为积极,经济独立意识强烈。此外,从消费构成看,女生的衣着、化妆品和饰品等消费远高于男生的饮食和娱乐消费,加之女生多存在从众性和攀比性消费心理,都促使其对物质更为看重。

3.2 大二学生的物质主义高于其他年级

大学生的物质主义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在年级变量上均有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大二学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最低。原因可能是本调查在实施时,大一学生入学仅一个多月,中学阶段的认知、思维和生活习惯得以相对完整地延续,学习习惯及成绩仍是评判自己及他人的重要标准。在角色未完成转变前,对社会身份的体验和感受不强烈,对物质的重视度还不高,也更少地将物质追求作为当前生活的中心。对于大学生而言,大二是承上启下的,角色转变以及社会身份都已建立。在多元价值导向、同辈群体比较和社会氛围影响下,其注意力逐渐发散至更为社会化和物质化的认识和体验上。大三、大四学生处于毕业前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对物质的重视较大一学生有所提高,但理性思维和自我效能更为明晰,并未出现比大二学生更高水平的物质主义。

3.3 文科学生物质主义水平高于理工科

文科学生在物质主义、中心和幸福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和工科学生,理科学生总体最低,此结论与其他研究一致。一般而言,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个性特征、认知风格等密切相关。文科生的世故性、乐群性、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和幻想性等较突出,特征是比较外向、热情,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乐于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潮流与动态有较强把握和践行,对世俗的成功和幸福标准持有较高的认可度,因而较易体现出更高的物质主义水平。理工科学生的聪慧性较高、实验性和保守性强,更倾向于内在的逻辑思维和机理推演等,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规范,对物质虽同样追求但相对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视和评估。

3.4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物质主义影响小

调查发现独生与否、生源地和父母学历的效应不明显;基于主观评估而非量化指标的家庭经济条件,更注重自我感知到的经济层次,但其效应并不明显,只有家庭经济较好与较差的大学生之间在成功和中心因子的得分才出現显著差异。可见,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物质主义影响不大。这应主要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随着城乡发展日益均衡,独生与否和城乡差别并未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观念及物质占有出现普遍化绝对差距,其物质主义也未因此出现明显差异。此外,虽然父母学历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不大,因为地域文化、社会价值观的效力已经超越了家庭的界限,只有父母学历较低的学生才体现出稍高的物质主义倾向。

4 对策建议

习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各种价值观还处在内化和稳定的关键期,鉴于物质主义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应主要从家庭、学校、媒体及社会等层面加以干预。

4.1 营造基于情感物质平衡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首个和首要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及发展提供了有形和无形资源。前者外显为衣食住行等满足基本需要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后者则指家庭结构、沟通模式、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提供的情感、关爱、温暖、安全感等内隐性情感联结。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都曾有“留守”或“寄养”的经历,在其成长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内家庭的情感联结长期缺失或弱化,而代偿形式常是物质的过度满足。此外,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那些随单亲生活的孩子也境遇类似。而情感缺失和物质过度满足则恰恰是物质主义的温床,应当在情感与物质中寻求合理的平衡点。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应修正或优化自身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对物质、幸福、成功和生活的中心等保持理性的认识和态度,因为家长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浸入孩子的价值体系。

4.2 开展基于内部动机驱动的价值引导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有内部价值观(如亲密、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和外部价值观(如富有、成功、声望、地位等),物质主义作为外部价值观难以保持稳定持久且正向的驱动,内部价值观才是驱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深入发掘那些地方属性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导向,用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此外,研究发现物质主义与感恩、社会支持都呈负相关,应设置感恩教育、幸福感教育等活动,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激活和增强学生的内部价值观,进而取代或消减物质主义价值观。

4.3 打造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化和舆论环境密切相关,在传统和新媒介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作为网络原著民受到的冲击更甚。如当前许多媒介和节目中暗喻或张扬着过浓的商业广告、奢靡消费等,对大学生物质主义的加剧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在加强监管、纠偏的同时,着力打造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如与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鼎立的永嘉学派,主张“事功之学”,批判空谈性理,追求实效功利,强调义利并重,反对“以义抑利”,倡导“义利合一”,即实现物质与道德的有机融合。应进一步继承、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猜你喜欢
显著性主义因子
新经典主义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图的齐次因子分解
巧解难题二则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都是主义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