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滨谊 陈鹏 邵钰涵
摘要:乡村景观是自然进程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结果,乡村特有的产业是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人居环境景观类型的根本原因,关注乡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更替可以很好地解释乡村景观的延续与更迭,研究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为乡村景观演变的趋势提供依据。文章以江苏省乡村发展为例,梳理从农业文明时期到工业文明时期再到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三大乡村产业发展进程,发掘每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结合相应时期的乡村景观特征,探究产业发展与景观特征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演进规律,为未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产业,产业发展,景观演变
DOI:10.12169/zgcsly.2019.08.03.0002
乡村景观是自然进程和人类活动连续、动态的相互影响融合而成的结果,体现了物质与非物质存在的价值。乡村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其景观形式也是一种物质符号,记载了社会与自然的变迁,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与精神寄托。本文以乡村产业发展为视角,研究它作为乡村景观演变的原生动力对其的影响,产业发展导致的乡村资本、人口、货物、技术等的改变对乡村功能与形态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并改变了乡村景观的风貌和特征。
1研究背景
选择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视角探究乡村景观演变,主要有以下4点原因:1)乡村特有的产业是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人居环境景观类型的根本原因,乡村产业结构塑造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及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等景观要素。2)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与乡村自然环境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联系,展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乡村产业直接作用于乡村景观的形成与演变[1]。3)当代乡村景观研究已经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变为跨学科的协同研究。产业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乡村风俗、乡村居民角色转变等议题,恰好也是乡村景观关注的问题。关注乡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更替可以很好地解释乡村景观的延续与更迭。4)得益于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国乡村景观风貌自古以来就受到乡村产业影响而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征,因此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溯源景观演变是合理的。
本文研究的乡村景观的定义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乡村景观首先表现为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2]。
2乡村景观演变
生产力和生产观的发展推动文明的演变,同时塑造了不同的景观特征。我国乡村成熟于农业文明时期,因此本文截取农业文明至后工业文明的历史序列探讨乡村景观演变。
2.1农业文明时期的乡村景观
2.1.1乡村产业特征
农业文明时期乡村产业具有如下特征:1)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使乡村生产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界直接供给的食物与条件;2)乡村生产基本是对自然的轻度开发,是利用和强化自然的过程而非对自然根本的变革和改造[3];3)乡村生产方式、类型、规模等受区域自然地理的制约较大,是社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共生与竞争的结果;4)文化价值观表现为朴素生态观,是在有限生产力水平上建立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平衡。
我国农业文明形成于大约一万年前对自然的初步开发[4],我国传统社会在战国秦汉、唐代中期以及明清时期分别经历的波浪式递进的3次农业化进程使我国农业文明时期乡村产业具有了小农经济的生产运营体系、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宏大系统的农田水利体系的特征[5]。秦汉时期,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地主和国家土地的租佃制以及自耕农小土地经营的特征[3]。隋唐时期,乡村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商业已较为成熟。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促进了乡村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到1840年时,我国主要作物产量已经在世界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6]。
2.1.2乡村景观特点
乡村产业是农业文明时期乡村居民与景观互动的直接媒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产业对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并塑造了乡村景观特征,总结农业文明时期乡村自然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产景观特点见表1。
2.2工业文明时期的乡村景观
2.2.1乡村产业特征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变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工业文明时期乡村特征如下:1)科学技术进步使乡村环境受到控制和改造,工业生产机器成为物质文明核心;2)工业生产机器的普遍使用带来了居民自然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机械化[3];3)居民与自然的初级平衡状态被打破,生产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自然环境被视为乡村居民索取资源的原料库和容纳工业废物的垃圾箱。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国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逐渐进人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机械农.具推广使用、农业技术改良及农业科学传播,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促进了商业性农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在乡村推广人民公社运.动、社队企业等制度,乡村工业得以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0项经济政策、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税费改革等相关政策制度实施,我国乡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以江苏农村为例,对其工业文明时期主要年份农村基层组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工业文明时期乡村人口增长缓慢,农业劳动力逐年下降,非农业劳动力呈上升趋势(表2)。
工业文明时期,江苏省农村社会总产值逐年提高且增速较快。在各类产业中,农业增速较慢,且占比逐年降低;工业和建筑业较快增长,前者已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此外运输业、贸易及餐饮业亦逐年增加,主要年份农村社会总产值见表3。
2.2.2乡村景观特点
工业文明时期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关系重塑了乡村景观,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倾向。乡村工业等产业发展导致乡村用地模式、生产方式等与城市相近,乡村的环境生态、民风民俗等特征被忽视。以江苏农村为例,由于工业的发展,村庄建设用地扩张,村庄总用地面积、平均用地面积和人均用地规模都逐年增加(表4)。
由于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乡村景观破碎度增大,主要年份耕地面积见表5(人均耕地面积按农业人口记)。由于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增多,建设用地中生产性建筑增加,住宅和公共性建筑占比减小,各类建筑占比情况见表6。乡村景观的“非农化”程度逐渐加强:农业、工业和集市贸易都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8],以往在乡村景观中占据主导因素的农用地逐渐减小,从而整个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增加,农田优势度减少,景观要素比重发生变化,乡村逐渐向城市性”迈进[9]。
2.3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乡村景观
2.3.1乡村产业特征
工业文明时期对于自然的过度掠夺和破坏迫使人类的文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乡村具有以下特征:1)生产方式生态化,生态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2)生活方式追求自身需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3)社会管理方式表现为公众参与决策的合理配置资源的生态化社会管理;4)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对自然价值明确的认识[10]。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標志着我国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
乡村因其美观的自然风貌、淳朴特色的民风民俗、健康的农副产品和优美悠久的村落建筑而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之后工业时代的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并超过了被认为触发国内旅游动机的800美元[11],因此旅游业不断发展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苏省为例,进人21世纪后,旅游人口和旅游总收人不断增加,至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已超过一万亿元。乡村旅游亦成为后工业时期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带来了诸如乡村交通业、民宿业、餐饮业、信息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如乡村工业生态化、农业旅游化等转变,乡村产业布局相对完善。此外,乡镇企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企业个数、从业人数和总产值都得到了稳步提升(表7)。
同时,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乡村进人产业高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如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013年江苏省农村网上发布信息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金额325.2亿元,通过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实现交易金额132.2亿元,通过自建营销网站实现交易金额111.6亿元[12],从而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2.3.2乡村景观特点
后工业文明时期,乡村和农业已由过于单一的农民自居和农业生产功能转为集农业生产、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和教育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13],因此农田作为最基本的乡村景观类型再次得到重视,其景观特征重新得到强化,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的本土化特征得到重视。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农作物耕种面积总面积下降幅度放缓且在2007-2013年还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表8),这在不可避免的建设用地扩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此外,乡村自然景观完整性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到保护与开发;乡村聚落景观由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及特色民宿的修建等措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聚落风貌得到优化。由于农业旅游的兴起,农田肌理不再片面追求高效化而保留原有肌理,农业生产活动和传统手工业成为旅游商品而得以保存。同时,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乡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江苏省乡村为例,由于低干预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的运用,乡村自然肌理如农田、河道得以恢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使乡村景观多样性提高,景观类型丰富,同时大型工厂等损害乡村景观风貌和谐度的人工要素的减少以及乡土元素如乡土树种、色彩等的运.用也使乡村景观进一步和谐与美观。
3乡村景观演变趋势
乡村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带来乡村景观的演变。农业文明时期的个体小农经济模式塑造了乡村完整的自然景观、低密度的聚落景观以及靠近居住地的以小面积地块为主的生产景观[14-15];工业文明时期,乡村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乡村自然景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乡村聚落景观呈现出集约化和快速扩张的特征,乡村生产景观变得集约高效;后工业时期,由于乡村旅游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乡村区别于城市的自然风貌得到重视,乡村自然肌理得到恢复,民宿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聚落景观风貌得以提升,并使乡村生产景观逐步具备商品化的特征。
当今乡村产业仍旧处于快速升级演变的过程中,2018年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因此可以预见乡村产业仍会朝着打通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联通现代农业一健康食品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现代服务业[14]的方向发展,随着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得到进一步重视,可以预测未来乡村景观有以下演变趋势。
1)乡村自然景观得到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传统自然肌理得到保存与恢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乡村水域、河湖等非建设用地被蚕食的局面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自然生态格局得以优化。
2)乡村聚落景观进一步本土化、多元化。随着乡村地方文化得到进一步重视,乡村建设融人地方元素,凸显本土化特征。同时乡村聚落也需要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传统聚落更新以及新建建筑布局的问题,结合功能合理布局建筑,使乡村聚落景观兼具美感与科学性,既保持乡村和谐的风貌,又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
3)乡村生产景观进一步呈现商品化特征。但在将传统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作为旅游商品的同时,也注重其真实性的保护与传承,除旅游商品外的生产景观由于进一步的智能化、机械化、全球化而呈现出更加集约的特征,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和科学的布局提高生产效率。
4结语
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相较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具有更为完整美观的自然环境和更为粗放的土地利用关系[16-17]。变化的乡村产业不断影响乡村景观,并促使其持续演变,从最初的完整自然、低密度的景觀特征演变为作为乡村工业承载地的集约高效的特征,最后由于乡村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得到重视而呈现本土化、商品化的特征。乡村产业的属性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乡村景观的格局和风貌,因此乡村产业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其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也应充分结合乡村产业发展,从而使乡村景观更加和谐,乡村产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参考文献
[1]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8):27-37.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9(1):55-58.
[3]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J].社会主义研究,2004,158(6):114-116.
[4]梁流涛农村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5]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6]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8]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9]邵国权.苏州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发展模式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10]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1-63.
[11]谷慧敏,伍春来.中国收人分配结构演变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3,18(2):19-23.
[12]刘祖云.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14]王晶晶.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实现“五个振兴”[N].中国经济时报.2018-04-25.
[15]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51(5):398-406.
[16]张琳,刘滨谊,宋秋宜.现代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规刘研究:以江苏句容市于家边村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3):12-16.
[17]刘滨谊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J].中国园林,2018,34(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