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张昶 金佳莉
摘要:森林城市群建设是面向城市群地域空间尺度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对于避免城市连片发展、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污染跨区域传播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指导森林城市群规划和建设。文章研究并提出了森林城市群建设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态资源总量、空间分布等6个一级指标,蓝绿空间比、林木覆盖率等20项二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4项,引导性指标6项。该研究可为城市群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标准,也为世界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模式和经验。
关键词:森林城市群,建设指标,生态资源,空间分布,生物多样性
DOI:10.12169/zgcsly.2019.11.26.000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单体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区的城市呈现连片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对区域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城市组团,出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城市群。但是随之而来的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系统破碎、生物多样性威胁、大气水体污染跨区传播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5]。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共同体的角度,通过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解决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和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我国继森林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之后开展的又一项生态建设创新实践[4]。
城市群的各个城市之间地缘相接,生态上密不可分。笔者在2016年针对城市群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想法,并对森林城市群建设问题做了专门的阐述[4-5],也参与指导了广“东珠三角森林城市群、湖南长株潭森林城市群的建设规划[6],但如何做好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很重要的是要针对问题和需求来谋划,特别是要通过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和引导森林城市群建设。这里就森林城市群建设的指标问题,谈一点想法。
1构建森林城市群建设指标的基本思路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环境容量的基础是生态空间,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可考虑加大河北特别是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地区退耕还林力度,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又专门提出“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也就是说要在城市内部、城市周边、城市之间3个尺度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其中城市群就是要关注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问题(图1)。
因此,森林城市群建设衡量指标就是要把城市群作为一个城市生态环境共同体,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思想,注重城市之间生态关系的协调统一,在城市群这种宏观区域水平上做好生态空间的顶层设计,通过科学明晰的指标来规范和引领森林城市群的健康发展,保障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森林城市群建设衡量的具体指标
我国在森林城市建设之初就十分注重用科学的标准引导,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2004年在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笔者对于城市森林建设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7-8],参与制订了2007年原国家林业局内部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2012年发布的林业行业标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7]2019年主持完成了森林城市评价的国家标准[8]。而森林城市群的衡量指标不同于森林城市的衡量指标,它是要在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基础上针对城市群的建设内容和目标来设定,与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既有衔接,又有区别。文章结合前期区域规划、城市群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国家森林城市发展规划等工作,以及近期完成的北京、雄安新区等森林城市发展重大战略规划[9-12],提出了森林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指标,重点考虑生态资源总量是否充足、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合理、生态系统结构是否科学、生物多样性保育是否有效等,同时也回应公众对区域生态福利共享的要求,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0项二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4项,引导性指标6项(表1)。
2.1资源总量
森林、湿地、绿地等生态资源是保障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对森林城市群的生态资源总量情况可以用蓝绿空间比和林木覆盖率两项指标来衡量。
1)蓝绿空间比是指城市群区域内森林、湿地和城乡建成区绿地等生态用地空间的面积占城市群区域总面积的比重,建议考虑40%以上。这一指标主要保障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的规模,确保城市生态安全,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各类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用地需求[4-5]。
2)林木覆盖率是指城市群森林树木覆盖的土地面积占整个城市群面积的比例,采用《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林木覆盖率的计算方法[8],建议考虑30%以上。该指标是在传统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城市森林建设注重提高乔木树冠覆盖率的普遍做法,针对我国城市森林特点设计的新的统计指标,通过该指标引导城市群绿化建设,注重增加乔木数量,发展森林类型的生态用地,发挥森林树木体量大、对生态土地的空间利用充分、提供的生境类型多、降温增湿等生态功能强的优势[1],使之成为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的主體。
2.2分布格局
分布格局主要是衡量森林、湿地、绿地等生态资源在整个城市群地域分布的均匀性,同时也要强调前期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的进度和达标情况,保障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主要用森林城市比例、森林乡村比例、城间生态缓冲区和生态涵养区林草覆盖率4项指标衡量。
1)森林城市比例是指城市群中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要求的城市数量占城市群城市总数的比例,建议在80%以上。鼓励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城市群内部城市生态建设的均衡发展,避免生态建设的搭车行为。
2)森林乡村比例是指城市群区域内达到森林乡镇、森林乡村的数量占乡镇、乡村总数的比重,建议在50%以上。主要是促进乡村和城市景观的均衡发展,避免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落差。
3)城间生态缓冲区是指城市群的各个城市之间建有大型片林或湿地为主的生态缓冲区,其中大型片林或湿地的规模可考虑单体面积在100hm2以上。这是体现森林城市群特色的一个指标,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群相邻城市建设用地连片发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群生态建设中特别强调的,比如京津冀地区的京津保过渡区的森林建设[5,9-12]。
4)生态涵养区林草覆盖率是指城市群范围内生态涵养区的林草植被覆盖面积占生态涵养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建议在60%以上。在城市群地区,一些地区承担着保障生态安全、提供良好生态产品、涵养水源等重要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比如北京的西北部山地、京津冀地区的张家口承德地区。这类地区核心是保护生态资源和提高生态功能,因此林草植被盖度也要有更高的要求。
2.3森林网络
森林网络主要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指标结合森林城市群的问题和需求设计指标,用来衡量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引导该区域森林资源向着以规模化片林为主、片带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森林聚合度、森林自然度和林.网连接度3项指标。
1)森林聚合度是指森林资源中不同面积大小的森林斑块所占的比重,可以考虑20hm?以上成片森林(含林木郁闭度0.2的城区绿地)的面积占比60%以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功能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能力不强[13]。因此,本指标重点是针对生态空间破碎化问题,强调片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结构,有利于形成稳定生态空间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
2)森林自然度是指20hm?以上成片森林斑块(含林木郁闭度0.2的城区绿地)中近自然森林斑块所占的比重,建议在60%以上。我国城市周边森林主要是近些年营造的人工林,树种配置和密度结构等高度人工化,长远目标是将这些森林培育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真性近自然森林,形成百年甚至千年森林景观,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历史遗产,因此要通过该指标引导地带性近自然城市森林的主体培育方向[9-11,14]。
3)林网连接度是指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等各类景观防护林带的连通性,采用林网中各类景观防护林带的实际数与最大可能出现的林带数比值来衡量,建议70%以上。中国人多地少,在平原地区包括城市化地区由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等构成的各类防护林建设对区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1,15],比如三北防护林建设。本指标主要是要求完善防护林网建设,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连通,提高生态功能,发挥一定程度的生物廊道功能。
2.4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城市化地区比较普遍的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采矿、采石、取土等造成受损弃置地,通过林水一体、林草结合,开展退化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受损土地的景观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河岸森林保育度、受损弃置地修复率、中水自然率3项指标。
1)河岸森林保育度是指河流两岸原生自然河岸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比重,可以考虑用近自然河岸林带长度占整个河岸绿化长度占比来统计,建议60%以上。河岸原生自然植被不仅是河流景观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对河流自净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16-17]目前我国河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生态系统急需修复。该指标既针对现实问题和需求,也借鉴欧美河流生态建设成功经验,强调对原生自然河岸植被的保护,提高自然和近自然河岸森林植被在整个河流岸带植被中的占比[19]。
2)受损弃置地修复率是指城市群地区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且已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修复比重,建议在80%以上。城市群是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这类土地不仅影响区域景观风貌,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甚至产生环境污染,需要以植被手段为主进行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原来的景观风貌,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空间的一部分。
3)中水自然处理率是指城市群地区经过森林、湿地、绿地等自然处理或利用的中水占城市群中水总量的比重,建议80%以上。该指标是引导性指标,主要是针对城市中水的生态化利用和净化,与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也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思想,引导城市建设净水森林、湿地,提高中水经过森林、湿地、绿地等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和循环利用的比重,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和区域水环境的改善。
2.5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自然生态空间不足、自然生境破碎化、生物廊道缺失等威胁生物多样性问题非常突出的城市化地区,在城市群这个区域尺度上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措施更有针对性,也最能直接体现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水平[13],主要考虑生态廊道连通度、自然保护地占比、鸟类多样性和野生动物多样性4项指标。
1)生态廊道连通度是指城市群内大型生态空间斑块之间的生态连通度,建议80%以上。主要是针对城市群地区大型森林、湿地斑块(可以考慮50hm2以上的生态斑块)之间是否通过近自然为主、宽度足够的生态廊道实现了有效连接,以及如何缓解城市生态空间孤岛化产生的野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问题。生态廊道包括生物廊道、城市通风廊道等多种功能类型,这里主要是指能够为动植物的迁徙提供顺畅通道的生物廊道,重点评价区域骨干河流、骨干道路林带等具有区域生态廊道功能的贯通情况。
2)自然保护地占比是指城市群生态空间中自然保护地面积所占的比重。主要是按照国家保护地规划目标的统一要求,保障该区域自然保护地占比达全国平均水平要求的18%以上[18-19]。
3)鸟类多样性是指城市群地区鸟类的丰富度。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群地区鸟类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以及城市鸟类在不同尺度的变化情况,从侧面反映城市群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评估森林城市群建设对鸟类的影响[20]。
4)野生动物多样性是指城市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恢复情况。重点是关注本地区原有野生动物的保护与恢复状况,侧面反映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生境的多样性和生态廊道的有效性。
2.6生态福利
生态福利主要是针对城市群地区生态空间有限、人口跨区域活动性大的特点,充分利用区位适宜、辐射范围广的典型森林和湿地,建设服务整个区域公众游憩、科普、康养需求的生态福利空间,包括自然公园覆盖度、城乡绿道网络、自然教育基地和森林康养基地4项指标。
1)自然公园覆盖度是指城市群内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不同服务半径覆盖的面积占整个城市群面积的百分比,建议达90%以上。该指标强调周末和假日生态服务的均衡性,统计各类自然公园对周边5km、10km、1h生活圈、2h旅游圈等不同活动半径的覆盖范围,满足公众生态旅游和休闲健身等需求[21],提高老百姓对森林城市群建设共享自然休闲空间的获得感。
2)城乡绿道网络是指城市群范围内联通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公园的区域绿道完备度。主要是统计各类自然公园绿地与区域性绿道的衔接情况,衡量覆盖城乡的绿道网络建设水平。
3)自然教育基地是指依托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建立的区域性自然教育基地。主要是面向城市群居民体验森林和传播生态文明的新需求,发挥森林、湿地等自然功能,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等各类参与式、体验式自然教育场所。
4)森林康养基地是指依托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建立的森林康養基地。主要是发挥森林、湿地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作用[22-23],建设具有专业化、高水平的区域性森林康养场所,满足城市群地区居民享受森林康养的愿望。
3结语
城市群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日益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涉及每个城市自身管辖范围的生态系统建设,更需要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共建,在规划、实施、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都牵扯管理权限、投资渠道、利益平衡等问题,面临许多困难。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但也应充分发挥制度和体制优势,解决跨区域的生态空间优化、生态廊道贯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宏观尺度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通过森林城市群把城市群的生态空间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为世界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模式和经验。本文所提出的指标体系是基于前期研究的初步想法,特别是对于指标的量化还缺乏足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案例支撑验证,这里提出来供进一步讨论,并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成,彭镇华城市森林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九个关系[J].国土绿化,2009,6:12-13.
[2]贾宝全,王成,邱尔发,等.湖南省城市群发展的土地潜力分析及城市林业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21(3):1-5.
[3]王成,贾宝全,郄光发,等.武汉“8+1”城市圈林业建设布局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1,9(4):1-4.
[4]王成.关于中国森林城市群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2):1-6.
[5]王成.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共同体与城市森林建设策略[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1):1-7.
[6]李志华,战国强,冯超,等.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理念与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19,4(01):194-199.
[7]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2004-2012[S].北京:国家林业局,2012:1.
[8]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森,
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S].北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9:10.
[9]王成,张昶,孙睿霖,等.京津冀地区城乡森林建设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5):1-6.
[10]王成.北京平原造林的成效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6):6-11.
[11]王成.北京平原区造林增绿的战略思考[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1):7-11.
[12]金佳莉,王成,贾宝全.北京平原造林后景观格局与热场环境的耦合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1):3723-3734.
[13]王成,彭镇华.关于城镇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4,3:32-36.
[14]王成.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44-47.
[15]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6]张昶,王成,孙睿霖,等.基于生态-景观视角的城镇河岸带风貌特征评价:以晋江市河溪为例[J].生态学报,2018,38(23):8526-8535.
[17]张昶,王成,孙睿霖,等.城市化地区河岸带植被特征及其与
河岸硬度的关系:以晋江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12):3703-3713.
[18]王成.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11,9(3):68-71.
[19]刘佳妮.中办国办:2035年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超18%[EB/OL].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9/06/26/595958.html,2019-06-26
[20]PEI NC,WANG C,JIN J L,et al.Long-term afforestation efforts increase bird species diversity in Beijing,China[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8,29:88-95.
[21]房城,王成,郭二果,等.城郊森林公园游憩与游人生理健康关系:以北京百望山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3):87-88,107.
[22]古琳,王成,王艳英,等.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林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J].林业科学,2019,55(6):150-159.
[23]郝泽周,王成,徐心慧,等.深圳城市森林声景观对人体心理及生理影响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3):23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