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泰国华人社会的变化及其对泰国华文报纸发展的影响

2019-09-10 07:22黄海云
东南亚纵横 2019年6期
关键词:二战

黄海云

摘要:泰国华文报纸的发展与泰国对华侨政策的调整息息相关。二战之后,随着泰国华人社会的变化,泰国华文报纸经历了从动荡到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在时局及现代化办报思想的影响下,泰国华文报纸迎来了一系列变革。泰国现存的华文报纸已基本实现从“侨报”到“本土报”的转变,中泰合作办报成为一个趋势。泰国华文报纸的内容以报道泰国国内情况为主,华文报纸成为维系泰国华裔人口与世界华人圈联系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二战;泰国华人社会;华文报纸

[中图分类号] G219.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9)06-077-0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spapers in Thai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policies in Thailand. After World War II, with the change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Chinese newspapers in Thailand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urbulence to relative stabi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odern idea of running newspapers, the Chinese newspapers in Thailand ushered in a series of changes. The existing Chinese newspapers in Thailand have basically achiev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verseas Chinese newspapers” to “local newspapers”,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in running newspapers has become a trend. The content of Thai Chinese newspapers is mainly to report the domestic situation of Thail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to mainta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Thailand and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world.

Key Words: World War II;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Chinese Newspapers

二戰后,泰国国内的华侨政策不断调整,有时实行严苛的压制政策,有时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不管严苛还是宽松,这些政策客观上都是为了让泰国国内的华侨尽早加入泰国国籍。这些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致使泰国华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泰国华文教育和华文报业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二战后中泰关系的变化及泰国华侨华人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泰国华人“在政治上最大的变化,是绝大部分华侨、华人已经归化泰籍和积极参政”①。二战时,泰国“亲日”的銮披汶政府对华侨采取了严厉压制和打击的政策。政治上,推行亲日外交政策,镇压华侨抗日组织和活动;经济上,推行“泰化”运动,打击华侨工商业,限制华侨的经济活动,企图以泰族取代华侨的经济地位;文化上,则加紧限制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纸的发展。在这样处境下,许多华侨选择加入泰国国籍。

二战后期,抗日的“自由泰”上台执政,为了摆脱战败国地位、争取加入联合国,泰国对中国的政策开始发生改变,同时,在国内取消了对华侨的各项高压政策,采取较为宽容的措施。华文教育几乎无限制地兴办起来,华文报刊享受比较充分的办刊自由,这段时间是泰国华文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泰国政权变更频繁。1947年年底,泰国发生军人政变。1948年4月,銮披汶·颂堪第二次任泰国总理。在其执政的头三年,泰国政府对华侨的政策又逐渐加紧,“拘捕侨领数百人,全国华校比全盛时期减少2/3以上,而中学则全部停办”①。1951年,泰国政府加强军人专政,对华侨华人采取高压政策,表现出对第一代和第二代华人的歧视。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955年,万隆会议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泰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态度发生变化,从压制华侨转为鼓励同化,致使许多华侨纷纷加入泰国国籍。1957年9月,“亲美”的泰国陆军总司令沙立·他纳叻发动军事政变,实行军人专政,自此之后,中泰关系中断了14年。

1958—1974年,泰国实行“亲美”政策,同时继续实施对华人的限制政策,禁止外侨执业的种类众多。但是,由于长期的同化政策的影响,许多华人当时已加入泰国国籍,因此,泰国这一时期的相关政策对华人没有太大的影响。

经济上,当代泰国的华侨经济大都转变为泰国的民族经济。泰国华侨过去主要从事商业、对外贸易或充当劳工。泰国华侨资本在银行业、航运业和进出口业务等方面占据优势,20世纪40年代末已经控制了泰国的金融业和相关实业。20世纪50年代,经过銮披汶政府的“经济泰化运动”,大部分华侨加入泰国国籍后,原来的华侨资本转变为泰国的民族资本,与泰国官僚和国家资本结合,建立起各行业的垄断组织,也由此开始了泰国工业化的进程。

文化上,二战后,华人在泰国接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许多华裔泰文和英文水平不断提高,华人的交际语言一般是泰语或英语,家庭用语则多是潮州话或客家话,普通话只在老一辈的华人圈及新移民人群中使用。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许多泰国华裔也重新恢复了与中国的联系和往来。由于中泰友好关系的发展,泰国与中国和新加坡等地的贸易不断扩大,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华语的经济价值,学习华语的泰国人(尤其是华裔)也越来越多。除了经济上的原因,许多泰国华裔家庭还希望用中华传统文化来抵御“西化”的冲击,主动把子女送到国外的华语圈学习华语。1992年,泰国政府重新开放华文教育,各大学纷纷开设华文专修班,中小学华校相继复办,海外第一所由华人集资的私立大学——华侨崇圣大学就是于该年建立的。泰国的华人会馆、华人宗亲会等也广泛开设民间华语学习班,许多中小学也开设了华语课。1999年,泰国政府把华文列为大学入学外语考试的选择科目之一。由此,泰国的华文教育又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过去长期受到压制,如今,许多华裔的汉语水平仅停留在较浅的水平上,许多华裔看不懂华文报纸,这对泰国华文报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泰国政府的华侨政策几经调整,到20世纪70年代中泰建交后才渐趋稳定。目前,泰国华文日报只剩下《星暹日报》《中华日报》《世界日报》《京华中原联合日报》 《新中原报》 《亚洲日报》 等六大报和《曼谷时报》小报,受众为老一辈华人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到泰国开展经贸文化往来的中国和新加坡的客商和游客等。

二、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泰国华文报纸的发展

在日占时期,泰国地下华文报纸就十分活跃。日本投降后,泰国华侨心系时局变化,这时期的华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泰国华文报纸处在“脱胎换骨”的发展阶段,但仍旧坚持“侨报”传统:以关心中国时局、服务旅泰侨胞为办报宗旨。

(一)《中原报》的“回光”

《中原报》原为创立于1938年的《中国报》的增刊。《中国报》因言论“左倾”被泰国政府停刊后,《中原报》取而代之。该报聘请了许多泰华文化名人加盟,开辟了文艺副刊“南辰”及学术刊“泰国研究”、综合副刊“万象”等,深受读者欢迎。《中原报》开辟栏目的这个传统对后来的泰国华文报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1年12月9日,日本占领泰国后,接管了《中原报》,该报成为日军的“准机关报”。二战之后,《中原报》从日本人手中接收回来,在社长陈恒奎、总编辑许克明的领导下,该报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华文报纸,为泰国华人社会造就了不少华语创作的文艺人才。

接收后的《中原报》恢复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推出《中原晚报》《中原周报》及学术版《泰国研究》、文艺副刊版“大众文艺”等,销路大增。当时的《中原報》以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及侨乡动态为主,内容丰富,同期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其中,“少年园地”深受广大侨胞欢迎。

《中原报》于1958年10月被泰国沙立“排华”政府查封。

(二)《全民报》的“陨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泰国许多“左派”报纸无法立足,遭遇查封的命运,《全民报》就是其中之一。《全民报》创刊于1945年10月10日, 1951年11月,泰国政府颁布《反共条例》后,《全民报》被泰国政府查封,负责人被驱逐出境。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进步的华侨华裔爱国人士组织反日同盟进行反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人士又集资组建大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全民报》及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中国解放战争爆发后,报社人员不怕被捕,不怕中国国民党、美国和銮披汶政府的勾结迫害,坚守岗位、不屈不挠,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中国解放建国的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黎明前的年代,《全民报》作为当地进步力量的机关报,像一盏明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佛都,为追求真理的爱国侨胞,指明了前进的方向。”①

1952年11月,风云突变。《全民报》的立场及正义的言论不容于泰国当局,于该年12月被查封。《全民报》的工作人员有的被捕入狱,有的被驱逐出境,有的被疏散到各处,大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被迫停业。

《全民报》从创刊起一直坚持中泰亲善友好的办报理念,对中国时局频发社论,呼吁华侨社会内部团结、各方精诚合作、和衷共济,获得泰华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东南亚其他国家华人社会的支持。一份“侨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这在当时来说是绝无仅有的。该报的办报方针一直以服务泰国华侨为原则,在加强报道经济行情、泰国国内新闻外,还加强泰国国内外专栏报道。副刊方面,增辟“全民公园”“新青年”等,还增设学术性的“泰国谈丛”,增添了报纸的可读性。《全民报》存在的8年时间是泰国华文报业史上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

《全民报》体现了泰国华侨进步、爱国的精神。报社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吴泽人(1916—2007年)祖籍中国广东潮阳,出生于泰国华侨殷实之家,青年时曾到中国上海读书,1935年回到泰国,经商后积累颇丰。1944年,他加入进步组织“泰国反日大同盟”,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当地进步组织的领导下,参与创立大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筹办出版《全民报》,并任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公理。1954年,吴泽人回中国参加工作,最后病逝于广州。为了《全民报》,这位爱国华侨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资财与精力。

在泰国“亲美”“反共”政府执政时期,泰国的“左倾”报纸最终无法立足,大都遭到查封。然而,爱国报纸在当时泰国华侨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952年,《全民报》有关负责人蔡志宏、吴建中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驱逐出境时,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来到码头送他们登上回中国的轮船,可谓泰国华文报业史上轰动一时的感人事件。

三、20世纪50年代以后泰国华文报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泰国老牌的“左派”报纸《全民报》《中原报》《光华报》先后停刊后,给新兴的华文报纸以发展的空间。自20世纪50年代起,泰国华文报界实际上已形成4家规模较大的华文日报:《星暹日报》《世界日报》《京华日报》和《中华日报》,奠定了当今泰国华文报纸发展的基础。

(一)《星暹日报》:老牌华文报纸的新生

《星暹日报》于泰国四大华文日报之中创刊最早,一直发展至今。该报创刊于1949年6月,发行于1950年元旦,由泰国著名华人企业家胡文虎和侨领张兰臣、伍竹林、郭实秋、刘汉华等共同出资创办。最初是为了在东南亚向华侨推销“虎标万金油”做宣传广告用,后来《星暹日报》由胡氏收购其他人的股份,遂成为胡氏星系报业有限公司辖下的一份报纸。

后《星暹日报》由胡文豹的女儿继承。1971年,胡文豹的女婿李益森接任《星暹日报》董事长兼社长。自此一直到21世纪初,该报一直为李氏家族所控制。2010年,《星暹日报》转让给泰国郑氏商人。2013年,中国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星暹日报》合作办报。

《星暹日报》自成立至转让改制前,数任总编辑大都由泰国以外的华人担任,首任总编辑兼督印人杨丽生即从中国香港请来。这些泰国国外来的文人华语水平很高,对于提升《星暹日报》的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星暹日报》未改制前,曾开辟过许多很有价值的栏目,如“泰华文艺”“泰译稿”“泰中研究”等。一些栏目对泰国的时局、政治人物的讽刺十分辛辣,反映了华侨对泰国时政的关注与参与。《星暹日报》立场中立偏左,倾向于中国,因此,得到许多老华侨的拥护,许多订户都是上了年纪的华侨。改制之后,报纸的内容以报道泰国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娱乐和体育等资讯为主,过去的学术版和文艺版已难见踪影。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懂华语的老华侨人数逐渐减少,《星暹日报》的订数越来越少,报社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报社营利少,报酬低,中文人才缺乏,编辑人员严重老化,缺乏創新思想,报社发展后继乏人。靠着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的知名度以及在华人社会中的影响,这份泰国资格最老的华文报纸只能依靠刊登广告来维持生存,前景堪忧。

2010年11月25日,《星暹日报》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泰国工商总会主席、康蒂集团董事长郑芷荪接办《星暹日报》,开始对报纸进行改革,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并全面采用简体横排。2013年,郑芷荪与中国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办报,《星暹日报》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

2013年11月5日,中国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泰国《星暹日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泰国华文报纸首次与中国报业集团进行深度合作,引起泰国各界特别是华人社会的广泛关注。

改制后的《星暹日报》焕然一新,版面版式与国际潮流接轨,新闻的时效性、可读性更强,获得了泰国华人社会各界和广大华文读者的好评。此次签约合作后,中国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入股《星暹日报》,双方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跨国办报方式诚为泰国和中国报业传媒史上的空前创举,“这也是南方报业首次入股海外媒体并全面接管采编、经营及行政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办报”①。《星暹日报》的发展新定位是:立足泰国,面向中国和东盟,全力打造泰国最好的华文主流媒体。

改制前,《星暹日报》作为泰国现存成立最早、资格最老的华文报纸,基础稳固,在海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其学术版“泰国学刊”“泰中研究”“泰土文物”曾引起泰国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这些栏目的作者大都为长期在泰国居住的华人,熟悉泰国情况,精通泰中双语,视角比较独特。改制后,报纸的版面及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很多传统栏目不见了。《星暹日报》的发展反映了泰国华文报纸的一个特点,即发展缺少统筹与传承性。报纸的传统只是个别办报人的特色,当主持该报纸或栏目的文化人离任或逝去,原先创下的一些办报传统往往会因此而失去。

无论是在改制前还是改制后,《星暹日报》的新闻资讯内容均以泰国本地新闻报道为主,这说明华人已日渐融入泰国社会,对其居住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情。2013年,与中国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后,这份“垂垂老矣”的泰国华文报纸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轨道,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世界日报》:从“中国国民党报”到民营报的变化

《世界日报》最初属官商合办的报纸。1955年7月26日,在泰国政治强人、警察总监乃炮上将的大力支持下,盘谷银行董事长陈弼臣出资创办《世界日报》,自任报社董事长,聘任泰国著名人物许敦茂做社长,由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文人参与编务,最初的办报立场以“亲台”为原则,过去泰国华人社会以“台湾党报”称之。

《世界日报》运转两年多后,因经营不善亏损。在当时中国台湾驻泰国“使节”杭立武和美国驻泰国新闻处的支持下,由中国台湾接管该报纸。来自中国台北的谢起任社长、冯志祥任总编辑、郑衍烈任总经理。此后十年,该报业务不断改进,然而,该报顽固坚持“亲台”的立场,被当作中国国民党在海外的“喉舌”。

1975年,中国台湾当局曾派遣方国柱(曾任

中国台湾“驻泰国文化参赞”)赴泰国主持该报工作。1975年7月1日中泰建交后,《世界日报》仍坚持“亲台”立场,凡有关中国大陆的消息一概不刊登,甚至连中国大陆产品的广告也是如此。该报因此受到广大爱国华侨华人的抵制,陷于孤立,由盈转亏,几至难以维持。

1976年,泰国发生军人政变,宣布戒严,下令关闭所有“左倾”的中、泰文报纸,只允许《世界日报》和《京华日报》照常发行。1978年,《世界日报》总编辑被吊销执照,在政治及经济的双重打压下,《世界日报》每况愈下,几近倒闭。

1985年,为使这份“台湾报”或“中国国民党报”不至于关门,中国台北《联合报》派人对泰国华文报业市场进行周密的调查,在政治、经济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最终,《联合报》的董事长王惕吾答应接手《世界日报》。为解决从中国台湾派去泰国的办报人员的长期居留问题,该报借用中国台湾“驻泰国办事处”的名额,用“文化工作会”的名义,派人赴泰国从事文化工作,实为经营《世界日报》。

1986年2月18日,《世界日报》正式进行改版,增出七大张,内容充实、版面悦目、新闻快捷,由昔日被视为“中国国民党报”的报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民营报纸。同时,该报的办报方针有很大改变,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乡土和人文景观等进行大幅报道。虽然该报的“亲台”立场不变,但反“台独”的态度明朗。政治态度的转变、办报质量的提高让《世界日报》很快被广大海外华人读者接受。进行改革后,“发行才三个月,《世界日报》销售的报数已增加到一万五千份,广告收入增至每月一百万铢,以后陆续增加”①。

《联合报》董事长王惕吾曾表达自己办《世界日报》的思想:“我到海外办报,是要发扬中华文化,服务侨胞。不独要办好泰国《世界日报》,更要影响泰华各友报,共同向新闻正途发展,共创荣景。”② 《世界日报》转为民营报之后,报道方针与内容有了较大改变,态度也比较客观,办报理念先进,显示出泰国华文报社过去从没有过的新颖气象。该报注重长远规划,稳扎稳打,采取用提高发行量来提升报纸知名度的方式,这对泰国其他华文报纸造成了强大的竞争冲击力。

《世界日报》的发行手段有其过人之处。时至2008年,泰国的“7-11”便利店遍布城乡,中心城市里的“7-11”便利店中大都可以买到《世界日报》。该便利店出售中、英、泰3种文字的报纸,《世界日报》是其售卖的唯一一份华文报纸,也是当时泰国国内最方便购买到的一份华文报纸。

当前,《世界日报》已成为泰华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之一。它的内容既有泰国本地新闻,也有世界各国新闻、中国大陆及台湾新闻等,也设有周末文艺副刊。遗憾的是,泰国本土的文艺作品很少,学术性的内容也不多。

(三)其他华文报纸:维持经营

1977年11月,坚塞上将出任泰国总理,为缓和越南共产党对泰国的武力威胁,于其1978年4月访问中国前后,准许被关闭的华文报纸复刊,鼓励自由报人办报。由此,泰国华文报纸又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这些华文报纸多属文人办报,本身并无雄厚资财,靠拉拢侨商投资。一些華商为了树立名声,把出资办报当作个人宣扬名声的广告费;也有少数人当作是政治捐献。而华文报纸的主持人大多只会写文章,很少人懂得报纸的经营管理,因此,在泰国办华文报纸多为亏本生意。许多华文报纸摇摇欲坠、难以维系,大多数的华文报纸靠广告而不是靠销量维持生存,印得越多,亏本越大,报社不得不自动缩小销量,陷入恶性循环。印数少,报社自然不费心在发行方面,许多泰国华文报纸一般出了曼谷唐人街就很难买到了,在外府更是难以订阅。

1. 《京华日报》

《京华日报》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泰国四大老牌华文报纸之一。该报创刊于1959年,由泰国民联厅下属泰国电视有限公司和“丽的呼声”电台华语部创办。创办之初,主要为泰国政府向华侨传递有关方针政策、反映社会商业行情等。1989年,《京华日报》与创办于1981年的《中原日报》合并为《京华中原联合日报》。

目前,《京华中原联合日报》在报道中国侨乡新闻方面比较有特色,设有“广东新闻”“潮汕乡情”“中国新闻”等栏目,大量刊登中国的消息,为泰国华人社会关心家乡的华人提供热点资讯。这些侨乡新闻栏目由中国《汕头经济特区报》报社海外版采编部供稿,该报也是较早实现与中国报社开展栏目合作的泰华报纸。

2. 《中华日报》

此报也是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泰国四大华文报纸之一,创刊于1958年,由其前身《新报》改组而来。著名文化人连吟啸、潘公辅、许征鸿和陈宾等都先后加盟该报,主持编务。办报之初,《中华日报》的立场不甚明朗。至1975年中泰建交后,报导方针才逐渐中立,“(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报导中国消息为最多者,成为华文报界一份较为客观的华文报”①。当前,《中华日报》设有“侨社动态”“港澳经纬”“世界经济”“医药”“娱乐”“体育”“中华大地”“小说”“泰国红星”等栏目。

3. 《东南日报》

1970年正式出版,打破以往泰国四大华文报纸的保守立场,1971年,率先报道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与权利的消息,引起泰国华人社会的强烈反响,然经营不善,至1973年开始滑向谷底。

4. 《新中原报》

《新中原报》于1974年出版,在20世纪70年代有过辉煌时期。该报立场明朗,承袭二战前所创的《中原报》的声望出现,主要成员也多来自《中原报》,是泰华历史上第一份彩色印刷报纸。但因人事变换频繁,该报数十年来一成不变地维持原状,未能在竞争中有所创新与突破。如今,该报境况艰难,很少原创的稿件,多为剪贴网上或别的报纸的内容。

5. 《亚洲日报》

《亚洲日报》创刊于1993年,由泰华社会诸多企业家参与投资创办,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支持。此报以高薪拉拢文化人才加盟,在言论、立场方面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在竞争中开拓新思路,率先往柬埔寨发展,辟有专版向柬埔寨发行。2002年,《亚洲日报》与中国香港《文汇报》签订新闻交流与合作协议,在泰国与中国香港的新闻合作上迈出新的一步。

四、泰国华文报纸的发展特点及前景

(一)从“侨报”到“本土报”的发展

当前的泰国华文报纸除了《世界日报》,大都实现了从“侨报”向“本土报”的转变。自20世纪以来,随着报社的所有者及经营者加入泰国国籍,报纸自然就失去了“侨报”的身份。

二战结束初期的泰国华文报纸还具有明显的“侨报”性质,办报人员多为华侨,报道的内容多为中国的新闻,是泰国华侨了解中国、了解家乡的一个重要窗口。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的华文报纸已实现由“侨报”向“本土报”的身份转变,泰国华文报纸现已成为世界华人了解泰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的重要媒介。

随着报社的经营者与工作人员逐渐加入泰国国籍,他们看待中国的角度也转变为泰国公民的视角。另外,由于过去“亲中”的“左倾”报纸容易遭到查封,而“台独”的报纸又受到爱国华人的自觉抵制,泰国华文报社若要生存,只能走客观、中立的路线。如今,华文报纸已明显“泰化”,对许多政治事件保持中立态度,不愿卷入纠纷。再者,随着二战后泰国民族主义意识抬头,泰国“本土报”归根到底是泰国的报纸,内容必须经过泰国新闻主管部门的审阅,其立场与态度不能违背泰国官方的立场,持中立态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本土报”与“侨报”在报道的侧重点上有明显的区别。在报纸内容方面,过去“侨报”主要报道中国新闻、侨乡动态,服务华侨;转为“本土报”之后,则以报道泰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娱乐和体育等资讯为主,服务泰国国内的华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泰国华文报纸中还增加了不少泰国本土风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体现出华文报纸对泰国国内情况的深度关注。这些栏目既有原创稿,也有中译英、中译泰稿,作者多为精通中泰、中英泰双语或三语的华裔文化人士。

(二)华文报纸身兼报纸与刊物的双重功能仍是未来走向

泰国传统的华文媒体以报纸居多,华文刊物很少,一般是内部流通刊物,视资金情况不定期出版,在行业内或社团间传播,不在市面上出售。长期以来,市场上发售的泰国华文报纸身兼期刊的功能,即既要及时反映泰国国内外新闻资讯,又设立与泰国历史文化有关的文章篇幅较长、学术气氛浓厚又有可读性的栏目。

当前泰国华文报纸的改革中,往往只注重报纸的新闻功能而忽略了泰国华文报纸的“期刊功能”。如果只用国际流行的办报思维去经营泰国华文报纸,以传播资讯、扩大信息量为要务,并不符合泰国华人文化圈的实际需求。二战后,《中原报》《全民报》《星暹日报》等颇具代表性的泰国报纸曾经创造出许多被华人世界所看重的特色文化栏目。目前,一些泰华报纸改革后,一味与世界潮流趋同,许多传统的、有价值的栏目已经消失。如改制前的《星暹日报》有“泰中研究”学术栏目,主编为泰国华人社会著名文化人洪林女士,这个栏目的稿件大多是在泰国生活多年的老华侨的见闻与研究心得。洪林主编把历年来这个栏目的稿件收集起来,出版了十余册《泰中研究》集刊, 在海内外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今, 这类研究泰国历史文化的稿件在泰国华文报纸中已十分罕见。在泰华报纸的未来发展中,注重恢复与发挥泰华报纸的 “期刊” 功能是泰华报纸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中泰合作办报是解开当前华文报纸发展困局的有效办法

由于长时期华文教育的中断,泰国高层次的华语人才奇缺。第二代以后在泰国出生的华人大都自小接受泰文教育,泰语水平提高、中文水平下降,他们大都可以直接通过泰语来了解居住地的情况。华商对华文报业的热情也不比从前,华商办报的经济实力较弱。随着中文水平较高的老一辈报人逐渐离世,还在办报的泰籍华人有些是从中国移民而来、“半路出家”从事新闻工作的,水平参差不齐。没有高层次报业人才和雄厚资金的投入,泰国华文报纸的衰落甚至倒闭是必然的结局。

中泰合作办报是解开当前泰国华文报业困局行之有效的办法。进入21世纪后,《星暹日报》与中国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亚洲日报》与中国香港《文汇报》、《京华日报》与《汕头经济特区报》开展合作,这些中泰合作办报的成功案例大大提升了泰国华文报纸的质量,提升了泰国华文报社的竞争力。中泰合作办报已成为当前泰国华文报业的发展趋势。一些老牌华文报纸得益于中方人力和资金的投入成功改头换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通过合作办报,中方将资金和现代办报理念引进泰国华文报业。最近几年,一些改制后的泰国华文报社在立足于纸媒的基础上,还采取设立网站、创建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发展形式。

(四)泰国华文报纸仍以“服务本地华裔,传播中华文化”为重要目标

二战以后,泰国华文报纸的发展经历了起起落落,华文报纸的存亡与泰国华侨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1975年中泰建交后,泰国华文报业才算真正地走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当前中泰友好交往的前提下,泰国华文报纸将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功能呢?

由于大多数泰国华文报社已从“侨报”转为“本土報”,它们的传统功能必然会发生巨大转变。过去“侨报”以报道中国情况、服务华侨为主;转为“本土报”后,泰国华文报纸更侧重于报道泰国本地的情况,同时视野更加广阔,服务的对象也不断扩大。原因很明显,泰国华人只有尽快融入到居住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当中,才能保障自己的切身权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泰国的华文报纸已成为沟通中泰经贸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泰国华人与世界华人交流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泰国华文报纸作为中华文化传播载体这个传统功能依然存在,泰国华人对中国的情感依然存在。近年来,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日渐增多,泰国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泰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数等居世界首位。不少华文报纸争相报道泰国的孔子学院活动,甚至开辟了汉语教学专栏,积极推动汉语教学。泰国华文报纸上的文章成为泰国人学习汉语的范本。虽然许多华裔人口加入了泰国国籍,有些已不会说汉语,但他们也还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对中国有感情。华文报纸是世界华人了解泰国的窗口,在为世界华人提供泰国资讯的同时,华文报纸仍以服务于泰国华裔、传播中华文化为办报的重要目标,因为泰国华裔是泰国华文报纸发展的根本。

结 语

泰国华文报纸是维系泰国华裔人口与世界华人圈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比例的华裔人口构成是泰国华文报业发展的优势;高层次华语人才的缺失是泰国华文报业发展的劣势。华语人才缺失导致泰国华文报纸的本地读者不多,泰国华文报业发展受到制约,打造本土高层次华文编校人才队伍是实现泰国华文报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另外,中泰合作办报是建立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基础上的。

(责任编辑:周中坚)

猜你喜欢
二战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II)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二二战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二二战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二 二战德军装甲战术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二战”重现
“二战”历史漫画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难以磨灭的二战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