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
我展示的课题是《散步》,这是人教版七上第二单元的第6课。
一、阐述教学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慨”。
目标设计的依据,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课标》对七年级的要求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内涵,获得启示。据此,确定目标2和3。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重视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据此,确定目标1。
教材要求,读出情味,感受温情,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词句解说能力,少数学生还能够对作品中片段进行解释。于是,我将本课定为教读课中的品读课。
二、规划教学活动
基于上述定位,我的课堂设计注重教师的朗读示范和品读示范,是希望学生能够从本课的学习中学会处理同一类别文章的方法。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活动,即趣味导入、循文入义、据义品文、披文入情和评义发意。
(一)趣味导入
有了早读的铺垫,我从作者的名字入手,让学生组词,理解作者名字的含义是“永远不要怀有悲伤的情绪”。这是作者的原话,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祝愿。
(二)循文入义
循着文章的文路,了解文义。我会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完成单元目标。
同时问:这一次散步,我们一家人高兴吗?我预设学生答高兴,如学生答不高兴,则用备用方案。
(三)据义品文
根据文义,来品评作者的文字工夫和文章技巧。完成目标1。
请学生找出高兴的句子,用愉悦、明朗的语调,边读边赏。读的时候注意语调、语速、重音等。
我用知人论世法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压抑的情绪。用低沉的语气读,用比较法、模拟法、还原法来品评忧伤。再结合龙应台《散步》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里的句子,点出作者“哀而不伤”的情绪。
(四)披文入情
通过赏析,了解作者的内心、用心。完成目标2。
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文章的主旨,讨论,表达,学生可能会说主旨是责任、孝道等,然后再引入莫怀戚的观点,从而引出生命的主题。
顺势让学生找出自然的生命,生机勃勃;世间的生命,其乐融融;和谐的生命,承前启后。
接着,请学生用恰当的语气和情绪,通读全文。
(五)评义发意
对文章的文义作出分析评判,从中得到启发,萌生新意,完成教学目标3。
学生先结合生活体验,把对生命的领悟说出来。
老师感悟,这用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来表达。
五个教学环节,我采用了朗读法、模拟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这一首生命的赞歌。
三、讲解重点问题
我模拟教学中重点问题的讲解设置在据义品文这一环节。
这是在循文入义过后,我预设学生答作者传递的是快乐的情绪。然后在和学生互动中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朗读品味:
A同学,请朗读你找的句子。你在朗读的时候,用的是高升调,为什么会这样处理呢?哦,原来高兴时候,我们常常会提高音调,所以要用高升调。
老师也来读一个句子:“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大家听出了什么?
B,你说得真好!妻子贤惠,还有吗?作者心里很美。
小C举手了,请读,嗯,读得真欢乐。可是,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你把“總是”两个字的音,读得那么重呢?哦,原来是朗读法重音的处理,太棒了!
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开心地散步,母慈儿孝,妻贤子慧,画面温馨又美好。
可是,作者,真的就那么高兴吗?请看背景。
1985年清明前,莫怀戚卧床多年的父亲去世了,刚刚安葬好父亲,母亲又得了“丧偶综合症”,整日精神恍惚,抑郁不振。
那么,我们再次挖掘课文,从中找到作者压抑着的情绪,用忧伤的语气读出来,并赏析。
D,请把你找的句子读出来好吗?“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哦,你读得那么压抑,那么忧伤,我们都被你感染到了。对于这一个句子,老师还有一点心得,请看这份报纸,这是1985年的《中国青年报》,是《散步》第一次见诸报端。比较后我发现,这个地方莫怀戚先生原文用的是“残酷”的“酷”字,两个词有什么区别?你来说,好,“严冬”字是程度很深,“酷冬”字是程度极深,哪一个好一些?这更能体现出莫怀戚在父亲刚去世时的那种悲伤,也更符合作者的情感,那么我们可以写信给编者,建议还是用“酷冬”。
E举手了,好,请读。“她的眼顺着小路望过去。”读得真好,你能模仿一下母亲的动作吗?哦,速度有那么快吗?再试一试,大家发现了吗?动作慢下来,就很好地表现出母亲当时身体衰弱,精神不佳。
老师来示范一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这个句子,我读得很慢,大家能品味到什么?儿子的观察“仔细”,对母亲的“怜惜”之情。真好。
我们先读出了愉悦,后读出了忧伤。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中国人,做人、述文,情绪要内敛、含蓄。孔子说:“哀而不伤。”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情绪。
正如龙应台,母亲得了失智症,她在散文《散步》里这样写道:
冬夜的街,很黑……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
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这文字中充满悲伤但又充满温情。
在前一篇课文里,母亲去世后,史铁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深情地写道: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他在生命的暮色中,寻找希望,这,正如作者名字的含义那样,永远不要对生活怀有悲伤的情绪,作者传递的是爱和希望。
这几位作家,面对生命中的痛,却都深情款款。你听到了吗?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