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2006年11月21日广东省中青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惠州举行,刚毕业两年的我在台下观摩席远远地看着台上选手们的展示,我的心灵和他们的身影有了一次悄悄的邂逅。第一个上台的楚云老师,讲《丑小鸭》的向浩老师,在《山中避雨》的周华章老师,带学生聆听《心声》的程保华老师……台下与台上,十几米的距离,却似隔着好几个光年,我只能抬头仰望心生向往,并默默地在听课本上记下这些闪光的名字。
12年后,2018年12月19日广东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在湛江举行,年近四十的我站在了向往已久的讲台。坐在我面前的有周华章老师,而站在我背后的是向浩老师。台上与台下,台前与幕后,近在咫尺,那么近又那么远,我一直在追逐。
清晰地记得那一天,2018年11月龙华区余映潮工作室结业仪式的那天中午。向老师找到我:“有一个省赛的机会,我将相关的通知要求发给你,你看看能否参加?”省赛?曾经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的讲台一下子延伸到我的面前,让我有些惶恐。说实话,年近不惑,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可圈可点的地方屈指可数。看着龙华区年轻一代人才辈出,我觉得这辈子最高的讲台不可能再走出深圳市了。给自己一个机会,不给自己的后悔留下借口。“向老师,我参加!我一定竭尽全力。”“好的!我建议你讲《刘姥姥进大观园》,你回去找找相关的资料,重读一遍《红楼梦》,再读一读王荣生教授的《小说教学教什么?》,还有《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要再研读一番,然后再来下笔。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你自己比较拿手的篇目,我只是给你一个建议。”
怀着这份忐忑,在向老师的指导下,我制定了一份计划表,什么时间搜集资料,什么时候出初稿,什么时候定稿,什么时候试讲,什么时候背稿,什么时候脱稿试讲等等都有了详实的安排。有了这份计划,心慢慢地安定下来。在办公室的时候,我利用知网等资源查找资料并整理分类;在家里等孩子睡着以后,我开始看一些理论书籍;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批改作业的时候,我就带着耳机听吉劭居读《红楼梦》。只是,我有些许的不理解,时间紧、任务重,此时来啃这块大骨头,是不是会吃力不讨好呢?虽然心存疑虑,但既然已经开头了,时间也不允许我三心二意了,那就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吧!
一个星期后,向老师来电话了,我将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一一汇报。“那好,我们现在来理一理思路。首先要分析教材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界定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确定后才可以确定教学活动……”向老师一边说,我一边飞快地记笔记。随着笔记本上一个个箭头展开,我好像变成了发现桃花源的那位渔人,在向老师这束光的指引下渐渐发现了选择这篇文章的高妙之处。《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经典白话小说的节选,从选篇来看,堪称经典。而刘姥姥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借刘姥姥的眼睛写出了贾府的兴衰,从选文来看,堪称经典。本文收录在九年级第六单元的第24课,本单元都是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节选,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课,以自读课文的形式进行编排,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有其明显的特征。看着笔记上环环相扣的思路,结合最近集中查找的资料和反复研读教材后的心得,心中突然有了一种志在必得之感——这个选择太对了!
于是,我开始着笔写初稿。洋洋洒洒10000多字,将向老师提到的和我所查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上去,然后迫不及待地发给了向老师。“你先自己读一遍,不是默读,是大声地朗读,然后再告诉我你的想法。”越是简单的回复,越让人掂量。于是,我马上起身找了一间无人的教室大声朗讀起来。天知道,我是怎么读完的。条理不清、思路不明、目标空洞、活动无趣、语句繁赘……“向老师,我发现问题了,我马上进行调整。”“好的,你要记住,当你自己都读不下去的时候,别人肯定是听不下去的。”
第三天上午,接到向老师电话:“你把下午的课调开,我2点30分左右到你学校,我们一起来研讨一下。”当天下午,一个阴沉的雨天,向老师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从走廊的尽头急速走来。此后的几个星期,或是在清晨的朝霞中,或是在正午的阳光里,向老师就这样一次次地从走廊的那头走来,步履匆匆却又淡定从容。我的文稿,在我的大声朗读中和向老师耐心的提点中不断得到修正,前后修改有十余稿。那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背着一个特大的包,包里装着我的电脑和所有打印出来的相关资料,走到哪里背到哪里。更多的时候我就坐在教室的后排,静静地守着一个角落,听不见上下课的铃声,也看不见同学们疯闹的身影,就这样一头扎了进去,不可自拔。终于,稿子成型了。
“金艳,明天上午8点30分,我和参加市赛的两位老师到你们学校集训,首先听你来试讲。”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走完二万步了,我心中也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就等着第二天的初次检阅。如果顺利通过,下周我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去出差,刚好用出差的空隙来背背稿子做做课件。那是周四的午夜,我被母亲急促的呼喊叫醒:“快起来,爸爸犯病了,赶紧送医院!”我冲出房门,看到床边气若游丝的父亲,顿时慌了神。抢救室外,一夜无眠。凌晨五点,我给向老师发了信息讲明家里的情况,依然是简单的回复,却让我无比的暖心:“好好照顾老人,我明天先改稿子。”幸运的是,经过救治,父亲转危为安。两天后,拗不过父母的坚持,我还是往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但,我知道,我的担子更重了。
到达北京的第一天晚上,同学们都相约着去吃吃饭看看电影赏赏夜景,我断然拒绝。因为,我不能辜负。果然,晚上七点,向老师发来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稿,大到文脉和表述方式的转变小到用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一一地圈画并在旁边给出了详细的批注。我赧颜!如果说,在同学们相约的那一刻我还有一点动摇的话,在那一刻,我坚定了专注地做最值得的事的决心。我按照向老师提出的意见一一地修改,写完一部分及时地交给向老师,得到肯定后再写下一部分。就这样,在线上的来来回回中,向老师陪伴着我,一直到深夜。连续三天,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12月11日23点59分,向老师发来了最后的修正稿让我校对,这五千里太难走了!
12月12日,离正式比赛还有8天,我提前结束了在北京的学习,踏上了回深的飞机,准备第二天的第一次试讲。一下飞机,手机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晴天霹雳!最后环节的“重点问题讲解”竟然不是我所理解的“模拟上课”。完了,刚定下的稿子又得推翻重来。出了机场,我直奔学校,将自己锁在办公室细细琢磨。向老师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别着急,明天我们先按原计划讲,后面的内容交给我。”有了定海神针,我慌乱的心顿时安定了。第二天,空旷的教室,我在台上,向老师在台下。掐上秒表,掐上录音,开讲。讲稿内容经过反复修改,不需刻意記忆,早已烂熟于心,我追随着自己的感觉讲着,向老师时而在讲稿上圈画,时而在旁边记录着些什么。一遍讲完,向老师从讲稿调整到我的语音语调乃至手势姿势等都做了全面的指导。一整天的时间,一遍一遍的调整和修正,直到夕阳的余晖洒满校园,向老师才又背起他的背包消失在走廊的那头。
“下周二,我听你讲最后一次。这几天,你修改好PPT给我,对着PPT再好好熟悉熟悉,把细节都要想到位。”阳光明媚的星期二,恰逢“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活动”,整个校园的气息显得那么的不一样,我感觉自己欢快得快要飞起来。向老师坐在靠窗的桌边,晨曦透过窗户笼在他的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金色,我向着那金色讲起来。文稿很熟悉,来来回回总共写了8稿;PPT很熟悉,那是向老师在洗车的空隙帮我调整的;程序很熟悉,哪个地方应该怎样讲都演练了不知道多少回。一遍讲完,向老师果断地背起包:“好了,正常发挥就没问题了!”一个潇洒的背影,是冬日走廊里最暖的风景。
12月19日周三,去往湛江的高铁上,收到向老师的信息,简短而有力——祝你成功!
距离越来越近,只有最后一步了,我反而不再紧张和忐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的呢?应该是从一次次的查阅整理资料中开始,应该是从一次次的修改调整中开始,应该是从走廊上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那个身影开始……是的,努力的过程就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走进抽签会场的时候,看着选手们或拿着笔记本修改着课件,或拿着讲稿争分夺秒地背着,我很坦然地在心里说:我准备好了!
抽签,9号,第5个上台,向老师安慰我说:“好签!”我宽慰向老师说:“我的幸运数字。”坐在台下,我不紧张,却有些着急,我想要站上那个讲台太久太久了。
上台,鞠躬,展示,掌声。
12分钟的展示,12年的守望。
距离,从来就没有变短。
台上台下,我将继续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