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2019-09-10 07:22唐与桉
新晨 2019年6期
关键词:天象经脉长度

唐与桉

一提到中国的发明创造,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会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发明”,其实,中华五下年的发现历程中,还有很多有意思、有价值的发明,被我们忽略了。接下来,我们就着重讲一讲古人对自然天象和医药学的发现和创造。

很久以前,祖先就发明了一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用来测量正午日影长度,确定冬至和夏至,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的历法的起算点。

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构成,表是一根垂直竖立在地上的杆子,圭是平放在地上的,作为标尺的部件,放在表的正北方。人们可以从圭上的刻度,读出表影的长度,依据正午太阳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日期。

圭表的使用,大概在春秋时期就得到认可了,而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后人们也在不断精化表的垂直和圭面的水平,到了元代,郭守敬对圭表作出了一个重大改革,他为了提高观测精度,把表高改为了四十尺,这就意味着表高增加了。可是,表高增加后,表端投射到圭面的影子就会模糊不清,怎么办呢?他发明了“小孔成像”的办法,将一个带有小孔的铜片放在圭面上,有轴可以转动,把太阳的影子投射到圭尺上,这样,观测精度就大大提高了。

测量出的时间,自然需要记录下来。我们熟悉的“天十地支”,就是一种常用的古代纪时工具,它们由“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组成。

而天干和地支循环组合起来,就成为了六十个干支,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按这种方法,今年是2019年,也就是干支纪时中的“己亥”年了。在殷墟甲骨文里,我们找到了一块牛胛骨完整地记录了六十干支,这应该是它最早的呈现。那么,干支只能用来记录年份吗?当然不是。它还可以用来记录月份、日期和时辰。

除了对时间的记录,古人对天象也充满了好奇。历朝历代,皇家天文台都设有专职人员,日夜不停地观天测候,几乎不会漏掉任何突发天象,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天象纪录。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中,最有价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陽黑子等资料。比如,中国历史上有1000多次关于彗星的记录。

古人不仅把关注力放在遥远的天空,也放在自己的身上。让我们叹服的是,古代医学的成就至今仍在沿用。

在西医没有引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先都是通过中医治病救人,调理身体的。中药草本可谓是中医的精髓,闻名中外的《本草纲目》,就是中国古代本草学发展的集大成著作。全书共16部,60类,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药图1160副,在药物分类、释名集解、药性气味、主治发明以及随症用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的医学成就还有很多,比如经脉学说和四诊法。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一座西汉文帝时期的墓葬里,出土了一批简帛文献,其中的一卷帛书中,就记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路径、病变、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了后世中医经脉学说的基本面貌。学者推测,也许是战国时代气化宇宙论(也就是“人体内有气”)的流行,激发了人们关注脉络的结构。后世的医学家们,发展了早期的经脉学说,之后又发明了针灸、导引等治疗办法。虽然学术界对于经络的实质仍然存在争议,但一些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经脉和一些身体特定部位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四诊法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望闻问切”。

“望诊”是指观察患者的神色和舌象;“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咳嗽、呼吸等声音和闻他们的口气、体气等;“问诊”通常要了解患者的过去病史、起病原因,身体的寒热,是否出汗,大小便的形态,饮食喜恶和疲劳程度等等;而“切诊”则包括脉诊和按诊。中医认为,必须把这四诊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从而进行指导治疗。如果有兴趣,不妨通过《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这本书去进一步认识它们,为创造它们的祖先鼓掌叫好。

书名:《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作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选自仁仁阅阅读平台)

猜你喜欢
天象经脉长度
大话三国志
“天象达人”计云
爱的长度
天象
特殊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
长度学校里的故事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