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绪晓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说:“人的学问最终是一个书目。”这句话仔细琢磨起来很有深意,对于从事研究的人,学术的门径非常重要,书目,就是迈入学术大门的一把钥匙。
藏书家韦力那间著名的“芷兰斋”,有一整面墙的书目,包括书目、提要、索引、文献学、书志学、书话等等,凡谈及书的书,韦力穷尽了。这是他成为国内最大私人藏书家的学问基础,选书、找书、索书、拍书、写书……完美的藏书人生至此不能再完美了。
我被人称为书单狂魔,从2008年开始,收集整理年度好书榜,十多年来,通过阅读书单,渐渐有了一幅近十年中国出版画像。而作为曾经的书评编辑,常年的从业经历养成了“书单生成”习惯,日常性处理新书信息,形成自己的兴趣或推选书单,构建一套私人的年度好书单。
十多年书评编辑生涯,经常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你们的选书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创办“书评周刊”开始,我们也反复问自己:我们到底要办一份什么样的书评?办给谁看?选书标准是什么?
其实,并没有标準答案。
小小书镇
在我从事纸媒书评编辑那些年,算是纸媒最后的黄金时期,几年后,微博、微信、音频、视频、知识付费等新媒体扑面而来,纸媒到“纸没”,也就一转眼的工夫。现今,打开手机,各种书单满天飞,有些混着鸡汤,有些粘着狗血。有时候,面对公号后台发呆,我们制造那么多书单到底是为了什么?
书评编辑每天的日常是,追踪各类出版信息,进行高密度过滤后,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好书。在那个纸媒最后的时代,书评媒体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出版机构和作者还是非常在意纸媒的推广,市场营销人员也会第一时间把新书信息和样书发给纸媒编辑记者,有作者出场的新书活动,也会通知纸媒记者现场报道。
可以说,每周能拿到选题会上的书单大致都有几十本之多,编辑部在充分沟通、审核后做出选题安排,然后由各版块编辑分头约稿或安排记者采写。书评的节奏就像报纸一样,总是求新,伴随着出版的节奏,以最快的速度,遴选近期新书、好书。
这是媒体书评的优势,也是劣势。我们很少有机会好好消化好书,也没机会深入浅出的把书读明白,更多时候是完成任务,让书像广告一下露个脸,每期数下来,露脸的新书有三五十种,一个月近二百种,一年下来一千多种。
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理念,在选书环节上也各有不同。就我们当时的实操而言,文学、艺术、社科、历史、童书等是重点方向,每个季度和年度的好书榜,也基本上分这几类。经管、励志、健康、养生等基本不在选择范围。
主要书评媒体的选书观察
国内的书评媒体,就个人观察,大致选书方向如下:
《新京报书评周刊》:每期封面专题大概2~3个版,有时会4~5个版,通常以人文社科好书为主题方向,作者访谈+深度书评+众家评论+书摘等多种形式穿插,丰富多元地展示一本好书的价值和魅力。固定版面有文学、社科、历史、艺术等,每期发表十多篇书评,另有书情版面,精选最新出版的新书十几种。此外,两个版的排行榜,精准分析一周来的销售情况,是另一种形式的风向标。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封面一般是一篇深度书评,选书方向偏学术和文学。固定版面也偏向文学、社科、历史、艺术等。南都和新京报一度是兄弟报,两家书评周刊在品味上也相对一致,形成南北之势。
《上海书评》:上海《东方早报》旗下独立书评副刊。封面以学者深度访谈为主,通常是2~3个版。上海书评不跟着出版节奏,也很少刊发新书书评,更偏向学术书评一路,有自己任性的节奏和价值观。在学界有良好口碑。《东方早报》停刊后,纸质的《上海书评》也随之结束,现在并入澎湃新闻,以电子周刊形式存留。
《深港书评》:深圳几家媒体《晶报》《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都有自己的书评周刊,其中以《晶报》旗下的《深港书评》最成气候。封面也是作者深度访谈为主。和其他书评不同的是,深港书评同时关注港台出版物,每期都会介绍一些港台最新的好书及书评。去年,《晶报》也战略性调整,纸质《深港书评》退出,转型为新媒体。
《经济观察报书评》:年头较长的书评刊物之一,早年是独立的增刊,如今并入主报,以思想和财经为主要选书方向,有很高品质。尤其是他们的年度好书榜,立场鲜明,追求品质,所选图书代表了当年的思想风向。
《青阅读》:《北京青年报》旗下书评周刊,后杀人书评阵容的生力军,北青报有一群优秀的编辑,像陈徒手、晓春、尚晓岚等,所以,《青阅读》也以很好的选书品质和独特个性为人称道,尤其对书籍装帧的关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遗憾的是,去年,《青阅读》也宣告停刊。更让人遗憾的是,《青阅读》编辑尚晓岚因病过世,让人难过万分。
《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旗下老牌书评报纸,曾一度被誉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如今依然保持着低调的性格,选书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安全可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时候是一种惯性在延续着风格。
《文汇读书周报》:《文汇报》旗下老牌书评报纸,曾经是独立的刊物,现今也并入了主报,也是靠着一种传统在延续着他们的风格,但影响力可能已经谈不上了。倒是《文汇报》旗下另一份周刊《文汇学人》,因其思想性广受学界好评。
另外,还有如《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出版人》等行业书评媒体,也是书评领域的重要成员,他们对出版领域的行业分析或技术层面有更多关注,而选书方面似乎并不是他们在意的方向。
此外,全国大部分媒体都有自己的阅读或书评版面,没法一一翻阅。但就选书而言,真的没有标准答案,更多是考验编辑的眼光,以及媒体的立场。至于,选书给谁看,那就各说各话了。
年度好书榜选书观察
关于选书,每年年终的好书榜大战更能看出选书的不同。这些年,各类好书评选可谓如火如荼,其中,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新京报年度好书榜、新浪好书榜、腾讯华文好书榜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并且引导着一些阅读风向。我本人都参与这些好书榜评选,有一些小小的观察。先来介绍几个主要的好书榜。
新京报年度好书榜:我是創办者之一,最初叫华语图书传媒大奖,当年选高耀洁的《一万封信》为年度图书,第二届就不让办了,后来一致叫新京报年度好书评选,但评选的机制一直没变,包括分类。每个类别选出一本年度好书。如果从2004年首届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可算是国内最重要而权威的好书榜之一。
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从2006年创办算起,也是十几年了,我也是从第一届开始参与评委工作。作为每年最早评出的好书榜,具有很强的风向标价值。在十几年品质的追求下,已经是国内最重要的好书榜之一。前年之后,每年推出一个主题方向,前年是科幻、自然主题的好书榜,去年是文艺、艺术主题的好书榜。
新浪好书榜:也有十几年历史了。分文学、社科历史、艺术生活新知等榜,还有总榜。这个榜以网络评选为主,入围书单由评委选出,有一定的专业性。
腾讯华文好书榜:由腾讯发起,专注原创图书。选书由评委题目汇总,每月有三四十种提名图书,最后由评委投票选出月度十大好书,到年终再综合选出年度十大好书和分类榜,是一份认真而执着的好书榜。
好书榜是各家书评媒体的一次年终回顾,基本上有书评版的媒体都有相关好书榜,不过有些是邀请评委评选,有些是自己评选,有些落地发布,造势,有些默默发布。书评媒体是好书榜评选的主力军。
现今,出版机构自己也参与到好书榜评选中来,最早发起出版社自评的是社科文献出版社,至今已评了十年,邀请社外的专家评委,对该社每年的图书做一次审阅,最终选出年度十大好书。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东方、人民文学、华东师大等等都参与到好书榜大潮中来,既是一次自我检阅,也是向公众媒体发布好书的机会。
另一种好书榜类型是童书榜,即有童书推广机构和媒体参与的童书榜,也有童书出版机构的自评榜。我也参与过好几家童书榜的评选,童书评选更类型化一点,每年的入选书目比较清晰,评选们对好童书的评价也相对比较有共识。如中国童书榜、桂冠童书榜、信谊童书榜等都是童书榜中影响力比较大的。
港台方面有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好书榜,香港的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台湾的开卷好书奖。亚洲周刊的十大好书,每年都入选很多大陆的书,所以,备受关注。开卷好书奖已经创办了二十多年,是台湾好书风向标,由中国时报创办。开卷好书奖已经停办,原团队成员出来新做了一个好书榜,但目前还没形成影响力。
国内的几个重要好书榜,我都有参与。从初选书单开始,就参与选书和评审,知道一份书单是如何形成、评选、生成以及发布,个中细节没法一一描述。只能说,每家都有一定的价值追求,立场态度,但也会适度妥协,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也是互相影响和较劲,最终,大家一致的共识就是把差书去掉,保证最终登场的十本或二十本是好书。
说到好书标准,每年都在争论,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日本有一个职业叫选书师,他们凭借自己专业的选书能力,帮企业、机构或图书馆策划、选书,构成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是让人羡慕的工作,也是让人充满敬意的工作。希望我们也对好书多一份敬意,对选书师有一份尊敬。不用再去争吵什么是好书,什么是标准。
好好读书,是检验好书的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