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灿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空间图形,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欣赏几何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这些常用的课堂教学法。
一、遵循认知,有效教学
儿童的认知和学习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图形首先是立体,比如他们的铅笔盒,每天接触的黑板、橡皮擦、桌椅都是立体图形,而平面图形是附着在立体图形上的,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再者,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阶段性的。低年级儿童在接触几何图形时,只能描述图形的样子,随着年级和知识的增长,才会对图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儿童本身的思维特点,根据教材合理编排教材内容,才能有效促进教学。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有利支撑。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一个能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更快融入教学,发现数学问题,主动思考和探究。
以“平行与垂直”教学为例。第一次教学时,我在复习直线的相关特点后,直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任意两条直线,再让学生根据相交点的个数分类。学生发现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感受了有限的直线的关系但兴趣不浓。
第二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创设了如下情境:我收集大量平行和相交的图片,如火车轨道、生活中的建筑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中直线的特点。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发现了两条平行线不仅不会有交点,还发现了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不变的规律。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图片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刺激了他们思考的欲望。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体验感知,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
1.在体验中感受。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置身其中,让他们自己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如,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教师会让学生先观察,比较1cm2、1dm2、1m2的大小;再摸一摸,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大约是1cm2、1dm2、1m2;最后,闭上眼睛想象。给了学生视觉冲击,能让学生明白面积到底有多大,还能明白不同的面积单位大小也不一样。通过触摸,增加学生的触觉感受,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和进一步清晰表象。最后,通过回想、复述等方式,帮助学生把这种情境和过程留下来,形成动态的表象。
2.适时比较和分类。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似性。“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教师展示大量生活中的长方形,学生通过比较就可以概括出长方形的特点。比较和归纳相同属性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比较不同点时还可以得出与其他图形的区别。如教学“梯形和平行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有四边形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代替了机械的记忆。
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數学操作以动手与脑的结合为显著特点,“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对于动作思维活跃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很多这方面的活动,如:“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总结出几何形体的特征。
如度量单位的教学,教师会安排“量一量”的活动。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教师会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教师给学生带格子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其“剪一剪,画一画”。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教师让学生用小棒搭建长方体。如圆的周长教学,先探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再猜想、验证。如圆的面积教学,教师让学生将圆片先剪后拼,再推导……操作活动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不胜枚举,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有效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应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地板长方形瓷砖的长和宽,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根据瓷砖的块数推算教室的面积。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直接计算面积。学生综合两种计算的结果,反馈交流,发现两次计算的面积是一样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易混淆,不清楚什么时候计算周长,什么时候计算面积,通过这样的实地动手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一步感受面积与图形的大小有关,与周长无关。学生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本领,还增长了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过:“几何学将是21世纪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之一。”空间几何概念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空间观念的培养以“图形”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