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
对于赵安如书法的接受,我是有一个过程的。他这种风格的作品,需要有较高的书法审美趣味,才能享其美色,赏其美质,味其美韵,思其美源。这好比赵之谦《章安杂说》所言:“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一言以蔽之,赵安如的书法直接承接了赵之谦碑行之风,但又绝非独困一家,而是旁涉诸体,杂揉别裁,“化合”而成。故,我觉得可以用“化功”一词来概括赵安如笔墨之功,造型之功,章法之功。从前人“化”来,“化”中自见嘎嘎独创。
我这个“化”字,从古诗词创作与评论中来。我国古人写诗论诗,都讲究“化用”这一修辞手段。化用,即依据前人的诗词之句,加以变化,产生出新的句子或新的用意。这种化用,或是略改一二,或是化骈为散,或是一反其意,或合数家诗于一炉,于是,新的诗词、佳句便壁面而立,让人眼前一亮,感受一新。比如毛泽东对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他光辉的咏梅词,境界大不相同。而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中的“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不小心还以为是王维之句,其实不然,它是化用了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仅是略变词序,却觉意境全非。王维是真心退隐,心景合一;晁补之是身在景中,心存景外。王十朋《游东坡》“但觉前贤畏后贤”句,显然“脱胎”于杜甫的“不觉前贤畏后生”,但意思迥异,确有“换骨”之感。虽是说写诗填词,但书法同理——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各具面目。不继承前人,就无有起点;不各具面目,便休言创造。也就是说,书法也讲究“化功”。
书法的“化用”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书家重要的书写实践行为。
赵安如深谙此理,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他经常开动脑筋,琢磨如何“化”前人的经验为自己的笔墨,从而挥洒性灵,抒写情感,生发自己的作品。赵安如的“化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化笔墨,化字构,化章法,化精神。
赵安如作书,十分明显的是追求笔墨线质点画的生命姿态和野逸风神。他手下写出的线条总是一波三折,奔突跌宕的,很不安分的点画姿态折射出书家创作心理的风云激荡。在野逸中求文雅,在鲜活中求个性,在动势中求稳健,在变化中求统一。那些点画,有些竟略感“狼藉”,但它们也是一种独特之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样的笔墨,俱是书家心血结晶,但又是在前人所作中“化用”而成——这是赵安如的“化笔墨”。
“化字构”,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全相同的汉字写出完全不同的面目,这是赵安如书作的又一追求。结字时,赵安如都要让自己的字与前人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展现在观者面前的是一个汉字的崭新结构,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这个“化字构”好有一比,即如作诗填词之“炼字”。做诗和书字都必有一个字一个字“推敲”的过程。书法的“推敲”看似无心,实际上赵安如必须达到“胸有成竹”后,才有腕之底宣纸上的满目云烟。
“化章法”,是对前人谋篇布局的创造性参考与个人化实践。赵安如曾书赵之谦自作诗三条屏,他先照赵之谦原作而行,我得见此作时惊叹,是赵之谦再现人间了么?可是一路看下去,深感赵之谦的布局中跳出了赵安如自己,笔墨也更加灵活自如,赵之谦的形意中摇荡着赵安如的性情。是赵之谦,更是赵安如。赵安如为何对赵之谦“情有独钟”?后来我听人说,大概他是赵之谦的第七世孙。真是有乃祖必有乃孙啊!
“化精神”,这是赵安如在前“三化”基础之上更重要的一“化”。一是学习古人的精神境界,二是精研古人经典作品的内在蕴含,将人品和书品都化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赵之谦有一种不甘人后的冲劲,一种开宗立派的自觉,他的书法创“魏底颜面”之个性,他作画“知前人到处,到前人未到處”,他治印即在邓石如“印从书出”基础之上“印外求印”,所有皆为探索中求自由,创造中立门派。赵之谦“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为追先祖这种精神态度,赵安如也是从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入手,再得益于“二王”、郑道昭、张瑞图和徐青藤,《急就章》以及《秦昭版》《张迁碑》《石鼓文》《黄州寒食帖》《苕溪诗》《书谱》等,像先祖那样广采博收,日日精进,赵安如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他的老师、著名书法家谢季筠在安如书作上挥毫题道:“丙申大雪安如以所书横卷见示,故有得于赵之谦者也。以古之大家为依托而有以发挥则善之善。”
理论评论家邓代昆做过这样的判断:细观安如作品,笔温墨润,气敛神聚,而又呈现出一种风动云移,从容自在的状态。几年来安如一直牢牢守住了他的这个风格阵地,而且又有了新的开悟和提高。格调清新,奇趣时出,大异寻常,让人生耳目焕然之感。其书非行非草,篆情隶韵每现其间,实行草之别调,书中之破体,品之愈久,味之益永。
赵安如主张:以德修身、以学筑业,继承前人而不囿于前人,创新而不割裂传统。他的书法“四化”之功,他的优秀之作,便体现、实践了自己这一主张。而这种主张结出的艺术之果,在我看来,大有“奇崛”之效。读安如的优秀之作,使我如读唐人李贺之诗,这种感觉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一会儿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会儿是“玉轮轧露湿团光”,一会儿是“老鱼跳波瘦蛟舞”,一会儿是“羲和敲日玻璃声”。
赵安如的“化功”已经渐入佳境。十三年前,《书法导报》就在“精英出场”和“实力派”栏目介绍过他及全家同台合作的音乐书法。而如今的四川省书协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赵安如更是如虎添翼,正如学者、书法家陈沫吾所言:“安如的笔法已经完全远离了书法与写字的纠缠,脱尽了写字的俗气,义无返顾地高扬起书法艺术写心写性写情的大旗,进入了书人一体的境界,使人的诚实、朴实和书法艺术的质朴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