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圆圆 徐庆功
摘 要:英国著名的女性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的著名作品《傲慢与偏见》描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生活的画面,故事主要围绕伊丽莎白与达西由于各自的偏见和傲慢差点错过彼此的故事,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小人物伊丽莎白的表兄柯林斯,奥斯汀对其虚伪傲慢性格的描写让人心生厌恶,同时贝内特先生的一出场就让人对他的幽默风趣,不闻世事的性格所吸引,同是讽刺,一位是作者对其批判的讽刺,一位是小说人物对家人对世事的讽刺,本文意在通过小说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分析作者对两个人物的喜恶。
关键词:简.奥斯汀;柯林斯;傲慢与恭顺;自负与谦卑;贝内特先生;聪明幽默;插科打诨;有责任
一、前言
简奥斯汀出生于1775年,逝于1817年,享年42岁。父亲是当地的教区长,博学多才,气质儒雅。母亲也家境富裕,文学素养高,受家庭环境影响的简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热爱和天赋。奥斯汀终身未婚,但却不是没有追求者,曾经和青年私奔,后因顾及双方的家庭放弃。甚至还有人在她私奔后还有一位男青年求婚,但她始终没有答应,在她看来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傲慢与偏见》中深有体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是她一直追求的,相反夏洛特和表兄柯林斯的婚姻正是她所批判的。
《傲慢与偏见》写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后1813年出版。但小说中并没有给出准确时间点,也没有具体的事件可以借用来推断。但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民兵团就反应了当时的英国国内状况。民兵团来到离首都伦敦很近的梅里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以防突发战况,而他们离开梅里顿后前往的布莱顿更是和法国隔海相望的海岸城市,可以算是国防重镇之一。小说结尾提及莉迪亚和维克汉姆婚后生活时作者有提及“restoration of peace”,所以可以肯定基本故事的全程英国都处在战争时期。(Bertiebella,2019)但是此时的英国乡村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既有她身边的人和事,也有文学的再创造。讽刺手法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奥斯汀将它运用的炉火纯青。在主题创造,人物描写和语言表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小说开篇第一句就营造了讽刺氛围。“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个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奥斯汀,2008:1)接下来本文将对奥斯汀在柯林斯和贝内特先生的写作手法做对比。
二、兼有傲慢与恭顺 、自负与谦卑双重性格的柯林斯
作者对柯林斯的设定就是一个不聪明的人,“柯林斯先生并不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他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经验并没有弥补他先天的缺陷。”(奥斯汀,2008:91),他天性愚钝,由在凯瑟琳.德.包尔夫人的提携下早早当上了教区长,因而自命不凡,得意于自己的权威,因而性格在傲慢与恭顺,自负与谦卑中视情况切换着。作者对这一人物任何一个特点无不运用反讽的手法。在内瑟菲尔德庄园的舞会上碰到达西,他的恩主的外甥,不顾伊丽莎白的劝阻,并说出,“我觉得我的教育与学识,由我自己来决定要比你这样一位年轻小姐决定更合适些”,(奥斯汀,2008:127)在他看来一切比他社会地位高的,与他恩主有关的人都需要巴结。即便是在求婚都列个一二三,认为自己地位高,而且是恩主德包尔夫人的提议,还是对贝府一种补偿(将来会继承贝府的家产),长篇大论一番,却被伊丽莎白拒绝了,而他确认为是这样是鼓励他继续追求。而他一直自认为自己地位比贝府高,又一定会继承贝老爷的财产,总是对贝府的家事指手画脚,在得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事后马上来信指出“你们一定想立刻答应这位绅士的求婚,但是如果贸然答应,必将招致祸患。”(奥斯汀,2008:467),还说是因为凯瑟琳夫人认为因为表妹的出身而反对,认为这桩婚姻有失体面。并借此又提到了小表妹莉迪亚,“莉迪亚表妹的不幸事件很好地遮掩下来,我为此感到衷心的喜悦。只是担心他们在婚前同居的事情会闹得众所周知。但是,在听说他们一结婚您就接他们回家之后,我不能无视自己的责任,也不能假装此事顺理成章。您这是在助长恶习;如果我是朗伯恩的牧师,我一定会坚决反对。”(奥斯汀,2008:469)出身社会地位不高,靠着自己的奉承的本事爬上了教区长的位置,造就了他一方面对于地位高的人卑躬屈膝,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又瞧不起的性格,这也体现了当时英国严格的等级思想和男权至上的思想。奥斯汀对柯林斯采用的是直接讽刺法 ,不留情面地将其愚蠢虚伪、阿谀奉承、寡廉鲜耻、令人讨厌的市井小丑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 、活灵活现。无疑, 这是奥斯丁所刻画的所有人物形象中最重要的一个 。(王友华,2011:118)
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贝先生
众所周知,并非所有反讽都是都是刺耳刻薄的讽刺,有时是为增加话语中幽默诙谐的情趣而说。(吕煦,2004:217)与对柯林斯的态度不同,奥斯汀对贝先生的态度并没有厌恶,而是将其描写为一位聪明、含蓄、幽默、洒脱,但又傲慢的一家之主。同样作者对贝先生的性格也给出了准确的描述,“贝内特先生的性子是这样地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喜欢插科打诨,爱挖苦人,同时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真使他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尚不能摸透他的个性。”(奥斯汀,2008:5)他经常看不起愚钝无知的妻子,常拿她开玩笑,而又一本正经地挖苦讽刺她。至于其五个女儿,在他看来除了伊丽莎白可以称得上聪明外,其他几个可以和其母亲一起打入愚蠢的行列。贝内特先生对伊丽莎白的偏爱在第一章就有提到:“莉齐比几个姐妹伶俐一些”呼,正是伊丽莎白的“伶俐”使得她成为最能感到父亲幽默反讽智慧的知音。(吴颖,张永花,2012:29)他不愿意趟入纷乱社会的泥水,而又不得不作为一个社会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柯林斯第一次来拜访贝府时发生的一幕对此描写的入木三分,“因为柯林斯先生早餐之后就一直跟着他,名义上在看他的藏书中一本很厚的对开本,事实上却喋喋不休地跟贝内特先生大谈他在汉斯福的住宅和花园,弄得贝内特先生心烦意乱。贝家老爷子平常待在书房里总能安享清闲幽静;就像他跟伊丽莎说过的那样,虽然他在这宅子其他房间里随时准备好与愚蠢和狂妄遭遇,但在书房,他要拥有自己的天地。因此他立刻热诚地邀请柯林斯先生伴着他女儿们一块出去。而柯林斯先生,他也确实更适合散步而非读书,也就高高兴兴地合上大书,走了。”(奥斯汀,2008:93)贝家老爷只能在图书馆享半日清闲,而在调侃完柯林斯后却开始对柯林斯的故装文雅的行为感到厌烦,只能将装作看大部头书的柯林斯请出去了。这一段不仅将贝先生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柯林斯故作文雅,虚伪吹嘘,喋喋不休的令人厌恶的嘴脸刻画的生动形象。
柯林斯曾在与贝先生的谈话中,贝先生讽刺地说,“你说的很恰当,而且你能有这样巧言奉承的天分真是可喜可贺,我可否请教一下,你这种讨人喜欢的奉承话,是灵机一动即兴发挥的呢,还是素有钻研胸有成竹呢?”,“大多是见机行事,临场发挥;虽然有时候也喜欢预先想一些这类的优雅辞令,并琢磨着怎么适用一般场合,但我希望自己能表现得全不经意如同妙语天成。”(奥斯汀,2008:89)贝先生“礼貌”地询问柯林斯的奉承天分,而对方竟然恬不知耻认认真真的作答。作者正是用这種不见影的软刀戳刺着对抗着社会的蛀虫。
他又是一位对家庭很有责任心一家之主,尽管表面不动声色,但还是早早拜访宾利先生,对莉迪亚的私奔事情也是心急如焚急忙出门寻找。对贝先生消极遁世的态度读者褒贬不一,但这正是作者对社会持有的态度,对待当时的战争和工业革命,乡村生活虽没有太大的改变,却也受到影响,等级的制度,世态的炎凉却也让人无能为力。
四、结语
简.奥斯汀的的讽刺手法是其写作的一大特色,但是从其对小说人物的喜恶态度上能明确看出她的立场,受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奥斯汀对于急功近利,故作文雅,厚颜献媚的柯林斯展开了集中的讽刺。同时,对于社会的不公,周围人的愚昧无知和对金钱地位利益追逐进行无声反抗的贝先生,更像是除了伊丽莎白之外,作者另一发声者。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2]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友华.论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的讽刺艺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
[4]吴颖,张永花.解析《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的反讽语言[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
[5]Bertiebella.知乎[EB/O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98664/answer/252101047)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