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芸
摘 要:李安是华人为数不多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而对于华人来说,李安用电影的方式给世界打开了一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深深地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对于导演李安自己来讲,“台湾人”,“同胞”或是“华人”这些身份让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下,但他的电影里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实实在在的印证他的文化的根,他的民族身份。对于学习影视的我来说电影原本就是一种精神载体,研究李安导演如何利用电影艺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电影中,利用影像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李安;家庭;家人;叙事
1.李安电影里的“家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非常看重血亲人伦,在大多数人眼里,家就是最终归宿。在李安导演的电影里,“家”本身作为一个文化身份的表达,承载着导演的自身成长经历和思想文化的形成。李安曾在访谈时说过:“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一个标准,这是一个让我不懈怠的原因。”这和儒家文化里长幼尊卑有序的观念不一样,和“孔融让梨”这样的典故不一样,我们需要像在社会人格中一样,去建立自己让家人信服的一面。就算是家人,也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就自然而然的获得和扮演的家庭角色相应的权利,这是对内的。对外的话我们已有共识,你在社会里扮演的角色需要去经营,去得到别人的认可,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才赋予你相应的权利。而“家”作为归宿,家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是社会的缩影,用相同的方式去经营家庭是李安的生活哲学。在李安的电影里,家人往往是解开矛盾或者带来矛盾的关键,家人关系的和睦与否是李安电影里人物行为的主要动因,也是传统文化里家族需要兴旺就要“家和”的体现。
《与魔鬼共骑》中的男主人公杰克也因为家人的关系和地域的认同,让他在美国南北战争时选择了与父亲相反的阵营。他原本是德国后裔,和父亲住在当时美国的南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德裔多支持北方。但杰克并没有和生父站在一边,反倒是去帮被北军杀害的主人报仇,与朋友加入南军,以致连累生父惨遭北军杀害,即使生父始终支持北军也救不了自己的命。这层心理上的尴尬表现出一种因果关系,无论杰克的父亲支持哪一边,从当时的情况看,最终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但是杰克的选择促使了这一情况的尽快发生,父亲没有影响到杰克的选择,杰克选择了自己生长的环境。当李安把电影中的这些家庭里的人物放到同样的矛盾中去的时候,主角的选择往往会决定家庭的命运同样也包括自己的命运。
李安在电影里把“家人”相处的关系看作是人物行为动作的一个主要的动因,同样在《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里的主人公台伯,陷入在家人与梦想的矛盾泥潭里。父母经营的旅馆濒临破产,而作为家中的儿子,也是小镇的商会主席,他需要帮父母还清银行贷款同时还得让父母生活下去。同时他又厌倦了小镇的平凡生活和家人唯利是图的性格,他想去旅行,做设计,走出去看看,他想摆脱家人这层束缚,去完成自己的梦想。电影从开始就给出道德标准,作为一个儿子,需要在父母年老的时候去赡养父母,这是中国文化里的孝道,他要尽孝,他要获得家人的尊重和来自家庭的爱。但当母亲喝醉酒将自己藏起来的一大笔钱暴露出来后,台伯明白了母亲的自私,看清了自己应该和家人保持的关系。帮助父母,制造音乐节都不是台伯的初衷,他的初衷是维护好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和牺牲自我的矛盾表现,最终他在吸食大麻后在和父母吃饭的餐桌上爆发:“我是这里唯一一个,成百上千,成百上万里面的那一个,和自己父母一起吃早餐的人。”影片的最后他还是选择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扯断和家人的束缚。家人之间最重要的部分就体现出来了,信任,理解,家人之间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在这里变成了为了父母一个儿子尽孝式责任表现的中国式家庭故事。
2.“家是寓言”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家”意味着一个父系文化结构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象征一种秩序,一种安定,圆满与和谐。“家”也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像《红楼梦》中的贾家,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寓言了一个时代的繁荣到衰败。“家”在传统文化里就是一种寓言,一种隐形的表达。
在电影《绿巨人浩克》里,浩克的“家”是大脑潜意识里的,并用噩梦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成年的浩克失去记忆,他想不起来自己是谁,唯独不变的是同一个噩梦,关于“家”的。浩克不清楚自我的身份,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来说,浩克像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家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流离失所。电影里他又不断找回自己的记忆,回想起自己的家,那个噩梦中的家,当父亲班纳尔带着侵略和敌意向他走近时,浩克找回自己的身份,找到家人,他的父亲。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了解到他的困境不是来自社会,而是来自家庭,它会变成绿色怪物也是因为父亲的实验,所以当他和成为无影人的父亲战斗的时候,他试图想要找回原来的“家”。当原有秩序被破坏的时候,总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建立起对现实环境的支配,以获得一种安全感。失去家庭后浩克应该是在社会这个更大的“家庭”里长大的。当他发现无论如何都回不到原有的那个小“家”,所以在和父亲的战斗结束后,他选择隐居,在一个充满生机的热带雨林里,再回到这个大“家”里去,暗示着他对“家”的一种无限向往。
3.结语
李安电影里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一扇窗,也是我们在看待西方文化时的另一种视角。而电影这一艺术往往能够跨越原本地域上文化上的差异,让别人理解或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包容,世界才会和谐,和平。再回归到我们自身,才能深刻理解体会到我们文化里的精髓,关于民族,家,还有个人,加深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认同。中国是一个千年文化古国,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作为一种诞生百余年的艺术,是当下各国传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回顾世界百余年的电影史,西方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而中国电影在这其中正处劣势。电影既然是文化传播的最佳手段之一,这让作为文化古国的中国文化难免些尴尬。
参考文献
[1]黄丹.论李安电影的身份意识与文化认同[D].三峡大学,2012.
[2]杜华黄丹.“家”的寓言:李安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形书写[J].当代文坛,2011(1)
[3]王皓.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表达——从李安的四部作品说起[J].电影评介,2007(13)
[4]倪梅.李安电影编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
[5]莫小青.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22.
作者简介:
吳帅芸(1994—),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电影历史与理论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