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明
一天晚上,2岁多的小外甥突然不经意地跟我说:“舅舅,我白天很忙!”我不禁哑然失笑:一个小屁孩,天天吃饱了,就玩;玩累了,就睡;睡醒了,就吃;不高兴了,就哭;高兴了,就笑。有啥忙的呀?
可事后我仔细一想,这孩子,其实不经意间讲了句大实话,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其实,“玩”是每个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就是他每天的“今日头条”。这相当于我们大人每天的工作和事业。
是的,孩子是通过“玩”来认知他所理解的生活,模拟他所想象的世界。同时,也是通过“玩”来模仿和感知大人们
的生活。这个过程,使他每时每刻都能沉醉于构建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和结果中。
比如,你的孩子某一天突发奇想:要为家乡建造一座宏伟的“大桥”。此时,作为家长的你,首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孩子的“伴”。说白了,你就是个配角,他才是主角。作为配角的你,只能竭尽所能地协助他去把这个梦变成现实。如果你明确,并甘于扮演好自己的这一角色的话,那等于向优秀的“伴”迈进了一步;换言之,你如果不明确,或不甘于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实打实的劣“伴”。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每一座大桥,从梦想到竣工,都得经历设计、勘察、施工、验收等过程。其间涉及的人员,包括桥梁设计师、地理勘察员、施工总指挥、土木工人、验收者等。这些角色中,有两个角色具有十足权威,能决定一座桥的优劣和生死存亡,那就是:桥梁设计师和施工总指挥。因此,这两个角色,务必得让你的孩子来担任。作为配角,作为“伴”的你,绝对不能指手画脚。因为,建造这座“大橋”是他的梦,他才是这个梦的主人,而你只是个帮工。
优秀的“伴”,会无条件地服从梦的主人。他在陪伴孩子用积木搭建宏伟“大桥”的过程中,会心甘情愿地扮演一个任劳任怨的“土木工人”。而拙劣的家长,总是喜欢角色篡位,总是不由自主地,以家长的身份命令或安排孩子这么干、那样做。殊不知,在这个规定情景中,孩子才
是“大人”,作为家长的你则是那个“小屁孩”。在建造的是孩子的桥,而不是你的桥。指挥权,仅属于你的孩子。
一个拙劣的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构想和意愿,强加给孩子,且愚蠢地认为:我这是为孩子好。而优秀的家长,总是能理智地认识到自己什么时候该扮演家长,什么时候该扮演孩子,准确地说是扮演自己孩子的孩子。他们非常懂得,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陪伴孩子造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必然有对的,有错的。而作为“伴”的家长,仅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哪怕孩子的某个决定明显是错误的,也应当尊重孩子的决定,即任凭他将错就错地去建造他理想中的“大桥”。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当桥建成了,如果完全是他想象中的样子,他可能会欣喜若狂,并愉悦地享受梦想实现的快感;可当一阵风吹来,他眼中完美的“大桥”突然倒下了,他又可能顿时哇哇大哭。如果建成的“大桥”,并非他想象中的样子,他可能会沮丧,甚至瞬间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他周而复始地,体验美好的现实,瞬间坍塌,或糟糕的现实,可以瞬间推倒重建。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生活,是事业,也是玩。
教师,面对学生,也要做一个优秀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