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9-09-10 07:22胡曼婷
银幕内外 2019年6期
关键词:武汉红色文化

胡曼婷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出来的,积淀着厚重的优秀革命文化。本文探究武汉红色文化传播问题,如传播被边缘化、注重商业化、消费化,传播路径过窄等,进而探索武汉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从体制机制、有效路径、内容形式、文化受众等方面着力,最大程度助力武汉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关键字: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18835

引言

红色文化由于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传播是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手段。武汉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近现代史上三次成为革命的中心,是首义之都、大革命中心,以及抗战初期的战时首都。新媒体时代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对武汉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播对人民了解红色革命历史,提高红色文化认知,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现状

文化传播是对文化功能的一种主动性实现,其通过传播文化价值观,由此影响并制约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从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再通过这一环境影響、改变人的思维和行动[2]。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媒体融合上,百强报纸的微信微博开通率高达97%,百强报纸官方微信的年均发文量提高50%,官方微博的平均评论数、转发数分别为68次、89次,较2016年提升134%、82%。随着老一辈革命记忆逐渐丧失,新一辈的红色文化认知尚未建立,红色文化面临发展的瓶颈。

2011年红色文化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进行传播,其媒体指数较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时代来临,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互联网媒体,红色文化由于其特有的革命性和知识性,与重视娱乐性为主的互联网新媒体存在联结问题,媒体指数下滑严重。数据显示,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公众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端进行文化搜索的频率较高,说明社会公众对红色文化的需求仍然很高,与新媒体的结合具有极大的文化受众,但现行红色文化还未与新媒体进行有效联结,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受阻,在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百度红色文化城市搜索指数显示,近五年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搜索较多,位居首位。这与北京具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历史,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密切相关。在武汉全市范围之内,分布着近现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旧址、文化遗址和纪念建筑近百余处。武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不少,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却不高。武汉红色文化搜索热度排名第5,可见红色文化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在红色文化传播的力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武汉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武汉市的红色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片区,首义文化片区、都府堤红巷历史名、汉口的沿江租界红色片区。主要的分类可参考如表1[3]:

表1:武汉红色文化片区分布

武汉红色传播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传播主体的管理上,武汉红色文化的管理部门设置不够完善,主要依靠区县地方进行代理管理,如武汉毛泽东故居由武昌农讲所纪念馆进行管理,并且各个管理部门之间联系较为松散,未能进行网络化的协调管理。在宣传资金的投入上,主要由政府承担,未能引入社会资本,此外一部分商家利用扭曲的“红色文化”进行不法的盈利,影响武汉红色文化的传播形象。在人才引进上,缺乏红色文化方面的专家,大多行政人员对红色文化了解不深,红色文化知识欠缺。

在传播路径上,主要是通过博物馆和故居遗址等形态展现。例如武汉革命博物馆以及下辖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武昌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在传统传媒方面,武汉无独立的红色文化相关报刊杂志;在新媒体传播方面,没有相关独立的微信公众平台,红色文化主要依托武汉新闻,武昌生活等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不定期宣发。微博上也仅有武汉革命博物馆一个认证官博。此外媒体官方网站有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武汉革命博物馆,其中武汉革命博物馆,设立革博概况,馆际交流,文物保护等7个板块。

在传播内容上,博物馆内针对个别革命名人进行的介绍过于生硬,参观者在对其历史背景了解不深的情况下较难获得文化认同。红色文化的宣传上主要针对遗址及其人物历史作介绍,缺少对文艺作品的宣传。一些红色文化传播网站内容信息老旧,陈旧空洞的传播内容缺乏吸引力,对红色传统文化的一些刻板枯燥,说教灌输式的传播无法吸引传播受众的注意,使传播流于形式。

在传播形式上,主要依赖于现存的物质文化资源,依靠建立故居,博物馆,纪念馆进行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在红色文化产品上,多采用拍摄红色文化图片用于陈列,模拟实物以及出版红色文化著作,缺少红色文化视频以及对红色故事的讲解与解说,数字化传播力度不够,大多博物馆、纪念馆尚未采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创新,使得传播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不高,未起到传播实效。

在传播受众参与上,对红色文化了解的人群多是一些革命干部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大众而言,其对红色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深,难以完全领会红色文化所传递的信息;此外红色文化景区收费较高,公众参与的传播渠道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武汉红色文化传播策略

技术落后导致文化资源世界传播话语权的被动[2]。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业蓬勃发展,对红色文化进行数字化传播符合大众的需求。同时要注重红色文化传播的内部教育和提升,通过不同的激励手段提高社会公众的红色文化认知,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

(一)创新传播管理的体制机制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各司其职,以便文化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在武汉设立相关红色文化宣传部门,并独立出来,加强对红色文化周边区域的文化保护在宣传资金的投入。广开渠道,吸纳社会资金,调动社会资本,与一些民间企业进行宣传合作,降低宣传成本。在数字化方面,要搭建全国红色文化信息网络,实现各地区红色文化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此外要加强监管网络严厉打击非法的商业活动。

(二)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

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借助这些新型媒介(网络、手机等)实现跨时空、可互动、可移动传播,融合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统筹协调传播。利用红色文化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载体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推广,针对武汉各个红色文化片区开通相关的微博官博、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客户端。利用独特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出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让游客深切感受到武汉红色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进一步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1。利用直播平台对红色文化进行在宣传推广的同时,配合电子商务平台对红色文化纪念品进行线下线上定制和销售,推动武汉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引入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网上展馆打响文化知名度。制作以武汉红色文化故事为蓝本的影视作品,扩大影响力。

(三)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

借鉴故宫博物馆的做法,设计多种具有个性特点与时尚美感的文化作品进行传播,满足社会公众“文化美”需求;在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文案上子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够更加风趣幽默,让“文化”能够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可依托以武昌农讲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聚集区来打造武汉“中国红谷”,整合武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宣传上形成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传播方式来丰富内容。

(四)多样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

科技是文化企业实现腾飞的双翼,是科技的利用、转化和创新推动了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着文化产品高科技含量的提升对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是大势所趋[5]。创新传播技术,利用信息时代的高新数字化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以便保护与传播。对一些文艺作品进行三维渲染和仿真模拟,采用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技术让社会公众能够与“文物”对话,提高红色文化的趣味性。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武汉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最大限度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潜力,同时可采用人机交互的展现技术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体验感,此外可邀请红色文化历史方面的专家对红色文化进行现场解读或刻录成光盘供游客参考学习。

(五)激励公众的参与

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向外延伸的过程,更是一个向内深入的过程。要达到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力度,必先明确社会大众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其需求,對于缺乏相应文化基础的人群主动向其开展多种红色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武汉红色文化的传播,必须加深武汉人自身对武汉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自觉成为武汉红色文化宣传者,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发扬者。通过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征文等多种形式吸引公众的关注,由内向外促进武汉区域红色文化发展,打造区域红色文化品牌。此外,应当取消或降低一些红色文化景区的收费,让社会公众变被动传播为主动参与,响应红色文化传播。

四、总结

新媒体环境对武汉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带来新的机遇,赋予新的使命,同时提出新的要求。武汉作为拥有丰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城市,具有极大的文化挖掘潜力,通过新媒体与数字化技术,能够极大程度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管理效率,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红色文化精神。本文探讨武汉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有针对性提出红色文化传播的解决对策。对新媒体时代下加强我国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万玲.整合以毛泽东旧居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武汉都府提红色文化街区: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中国湖南岳阳,2016 [C].

[2]高卫华.新媒介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世界传播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06):150-153.

[3]邓艳梅.试论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其保护: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红色文化论坛\”,中国福建福州[C].

[4]周献策.新媒体环境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路径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7 (06):96-100.

[5]周志民,彭妙娟.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文化品牌建设[J].文化产业研究,2015 (2):12-21.

猜你喜欢
武汉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红色在哪里?
决战武汉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