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犁
中缅两国地缘相近、山水相连、比邻而居,相互影响,古往今来交往悠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相邻为伴的中缅两国先后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当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奋起抵抗外辱争取民族解放之时,缅甸人民寄予了最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当美丽富饶的缅甸国土遭到日寇肆意践踏之际,中国人民派出援军赴缅作战,帮助其抵御外敌。这场战争让中缅两国关系更加紧密,两国之间交往日益加深,人员互访频繁。其中,1939年缅甸访华团访问重庆,及中缅文化协会在渝成立,更是战时中缅外交活动的重头戏。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沿海大部分区域淪陷,中国与外界的海上通道几乎被日军封锁。为了尽快摆脱被围困境,打通世界人民对中国战场的支援通道,决定从西南修建一条公路到缅甸(英属)的腊戌,盟国的援华物资就可以通过缅甸仰光口岸用铁路运输到腊戌,然后运往中国的大西南,这条公路史称“滇缅公路”。缅甸人民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克服道路修建中的艰难险阻,夜以继日地赶建腊戌至中国畹町一段,1938年8月,两国人民共同修筑的滇缅公路正式通车,成为两国紧密联系的纽带。这使得中缅两国的外交、商务交往大大增加,中国驻缅甸领事馆也升格为总领事馆,中缅两国成为患难与共的好伙伴、好邻居。
1939年12月12日,以团长宇巴伦、内务部长吴梅昂的女儿都弥亚辛为副团长,团员宇麻、宇巴雀和德钦努(缅甸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等一行9人组成的访华团飞抵重庆珊瑚坝机场,开启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正式访问。重庆社会各界人士3000余人在机场公路两旁聚集欢迎,机场内临时搭建了两座彩色牌坊,上面用中缅两国语言写着“中国各团体欢迎缅甸访问团”的文字。当访问团成员走下飞机,两江体校的9名学生热情地献上腊梅做的花环,团长宇巴伦致谢词。简短的欢迎仪式结束后,车队将来访团接入城内。
13日上午,欢迎缅甸访华团大会在国泰大戏院举行。接待大厅布置得壮丽辉煌,大幅标语和彩色图画交错悬挂于四壁。上午10时许,缅甸访华团在庄严的乐声中步入会场,现场掌声雷动。会上,中方代表作了大意为中缅两国联合起来抵御日军暴行的演讲。缅甸访华团副团长都弥亚辛女士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中国妇女顽强抵抗日寇侵略的民族气节的敬佩之情,并表示坚决支持中国抗战。缅甸的新闻界和青年代表也相继发言。
14日,缅甸访华团参观了重庆的市容市貌。15日,应南开中学、重庆大学、中央大学的邀请,访华团一行还前往这3所学校所在地沙坪坝参观访问。
久雨初晴后的沙坪坝,空气格外清新。上午9时许,缅甸访华团来到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带领访问团成员参观了校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等,并召集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聆听宇巴伦演讲。接着,访问团一行来到重庆大学参观校园及实验工厂。最后,宇巴伦一行来到中央大学,出席由三校校长主办的联合公宴,并谈及中缅两国文化合作事宜。在中央大学校长的陪同下,访问团一行还参观了中央大学校舍,并观看了女子篮球比赛。此次缅甸访华团的成员在国内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们在参观学校的过程中,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对学校的硬件设备实施也非常关注,对待青年学生非常亲切。
18日,宇巴伦再次受邀赴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在联合纪念周上发表演讲。当他演讲刚刚开始,空袭警报就拉响了,即便如此,听众仍然聚精会神地听他演讲。后来,宇巴伦感叹道,仅此一点,足以看出中国民众训练有素,并称这次演说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
访渝期间,访华团除了和重庆教育界广泛接触外,团员德钦努还与中共代表会谈数次……回国后,他把自己在中国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名为《新时代的中国》的游记,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重庆的访问,深入交流了当时中缅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并在书中刊载了毛泽东、朱德等人物的简介。
缅甸访华团在渝与各界代表广泛交流接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促成了中缅文化协会的成立。
中缅文化协会于1939年12月21日在重庆国际联欢社成立,后迁至两路口国立中央图书馆(今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办公,1942年1月15日迁至中山三路197号新址。1939年至1942年间,协会共举行理事会7次,在组织中缅两国人员互访,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呼吁停止滇缅公路禁运,团结两国一致抗战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尤其是1942年3月8日在重庆举办的缅甸日活动,更是将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推上了新高度。
缅甸访华团成员在渝访问了8天,经成都飞昆明,由滇缅公路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