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睿
短短7日,我们一路走过工学院、金泽大学、新能源中心、防灾中心和植树林区,足迹从东京延伸到金泽。这一路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情友好。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较严重的国家,从东京到金泽一路走来,我看到不少白发苍苍的职工,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我并未感受到迟暮的气息,而是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真切与热爱。在参加寄宿家庭活动时,我遇到了顺子小姐,她家里有一架十三弦筝,我们虽然不能用语言自如地交流,但音乐不分国度。她教授我日本的《之里之歌》,我教授她中国的《沧海一声笑》,我们互相印证古筝和十三弦筝指法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音色,两种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正如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两者密不可分。
西南大学江心田:
日本金泽市西部环境能源中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能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金泽市的垃圾并对其进行处理。在日本,垃圾分类制度十分严格。垃圾车将垃圾收集后运送到能源中心,只有相应的车才能打开相应的门,将垃圾倾倒进去。而在开门的同时,门边上会打开气帘,将臭气和灰尘隔绝,并且内部处于一个负压的状态,将气体抽走直接送至焚烧炉,成为燃燒的气体。垃圾经过几天的发酵处理后投入焚烧炉,进行3次不同温度的焚烧,剩余的残渣进行填埋。燃烧垃圾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一年可以产生6亿日元的收入。在燃烧的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日本人便在屋顶上进行绿化,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还能调节温度。这一整套的能源回收系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让垃圾变废为宝,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回收利用率非常高。
重庆师范大学贺玲杰:
此次访日活动,我们去了东京都北区防灾中心和金泽市西部环境能源中心,北区防灾中心是寓教于乐的体验中心,金泽市西部环境能源中心则是一个垃圾处理中心。参观这两个地方,除了感叹于当地对于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的一些技术以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于中小学生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这两个地方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普及的场所。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一次,所以他们从小学便进行防灾减灾相关知识的普及学习。
重庆工商大学谢沐慈:
日本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国家,从街道到商场,甚至厕所,都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十分的整洁。日本的地铁相对于中国的地铁系统来说更是繁多复杂,地铁因为地铁公司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并且有的地方站内换乘需要出站换乘。走进日本的地铁内部,和我们国内的完全不一样,两节车厢之间居然有玻璃门相互隔开,互不干涉,不相往来的感觉。后来我查找了资料,发现日本的地铁一定要用门来隔开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中一个车厢发生火灾,或遭有毒气体袭击等紧急情况而考虑。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发生灾害时的受难人数人为降到最低。这也体现出日本人的细致,极度注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