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路遥
摘要:以“关注都市冷暖、关心百姓甘苦”为己任的《江南都市报》作为都市类媒体,一向坚持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报道面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天气新闻便是其中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江南都市报》打破以往天气新闻发布枯燥数据、罗列预测信息的沉闷,着眼于贴近民生,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天气信息,在天气新闻的采、写、编上亮点纷呈。
关键词:天气新闻;“三贴近”;服务百姓
《江南都市报》把天气新闻当成一个新闻品种来做,成功走出了一条“做活天气新闻,服务好百姓生活”的践行之路。
一、关注都市冷暖,新闻纸
真正成为“实用纸”
依照新闻的客观规律来看,天气新闻不同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观测设备所记录下的数据,结合该地区的气候规律预测出未来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形势,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而天气新闻是建立在天气预报数值基础上的,结合新闻元素,通过记者、编辑的再加工,形成新闻产品,其涵盖范围显然大于单纯的预报。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报纸对天气新闻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即仅仅停留在“代言”气象台发布预报消息的层面。近年来,《江南都市报》摆脱天气新闻“预报式报道”的模式,报道理念和报道形式都悄然改变。通过高密度、多角度报道即时天气状况和对风云变幻的及时反应,做到时刻“关注都市冷暖”,让新闻纸真正成为“实用纸”。
“变天前、变天中、变天后”的推进式报道,是《江南都市报》做天气新闻的一大特色。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天气是瞬息万变的,天气预报信息也会时刻更新,每一天的预报内容都不尽相同。在报道盛夏高温热浪、大范围强降雨、台风影响、冷空气来袭引发剧烈降温等重要天气变化时,《江南都市报》不惜版面,事前及时发出预测消息供读者参考和防范;事中及时跟进,报道“变天”的实时状况,以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方式,关注身边的风云变幻;“变天”后,再请专家预测接下来的天气走势,使读者 “一报在手,出行无忧”。
二、坚持服务为王,天气新闻
体现出“人文关怀”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12个字高度浓缩了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天气新闻关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涉及百姓的穿衣打扮、交通出行,而且天气变化尤其是恶劣的天气变化,蔬菜等物价也会因交通运输问题而影响供求关系,可以说天气问题也涉及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可谓是重要至极。从事天气新闻报道、编辑的工作者,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方面报道的。
报道模式的转变,折射出报道理念的转变。《江南都市报》的天气新闻,突出贴近性、服务性和实用性,并在表述方式上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报道天气对人的出行、健康、心情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内容有意识地添加了出行提示、旅游提示等温馨提醒,并分析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各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江南都市报》的天气新闻中,读者能够感觉到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一张新闻纸的温度。
三、创新表现手法,使天气新闻
通俗易懂“贴近群众”
如何将专业性强的天气信息化繁为简,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出来,成为天气新闻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在报道上,《江南都市报》坚持用新闻手法和民生视角追求最佳的傳播效果,记者巧用比喻、活用引用等修辞格、巧用民谚等方式,编辑精心提炼主题制作标题,实现了天气新闻的通俗化,真正使天气新闻摆脱了枯燥的发布监测数据及堆砌预报信息,在新闻纸上生动地“活”起来。
比如,在报道雾霾天气时,气象专家分析雾霾天气的成因,会说到“逆温现象”,也就是高空气温比低空更高,容易使污染物积聚。“逆温”属于气象专业术语,如果只是照搬专家说法,原封不动地引用,读者肯定会不明所以。对此,记者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所谓逆温,就像一个锅盖盖在城市的上空,使污染物‘上天入地无门’,只能飘浮在空中。”把“逆温”比作“锅盖”,形象明了,读者也心领神会。
《江南都市报》的天气新闻标题也是一大亮点,比如活用古诗的《秋风秋雨未必愁煞人》,巧用借代的《秋老虎已成秋后的蚂蚱》等。这些精心制作的标题契合了当时的天气主题,又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容易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