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发
散文既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似戏剧情节那样高潮迭起,却具有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即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根据散文特质进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精炼的语言,体会和感受作者言语中抒发的人生感悟。
《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先生采取了“文包日记”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写作风格朴实、诚挚。为此,笔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激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的怀念,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对母亲的爱;通过对比教学,感知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创设情境,以“怀念”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字里行间的言语妙处,发掘文本中作者对于人世生活的种种情感,审视自我,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一、激情朗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任何一篇文本都聚集着作者的情思,在教学散文时,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上多下功夫,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验品味。
1.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
《怀念母亲》这篇散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对两位母亲都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深沉和内敛的,描写对母亲怀念的语句,更是催人泪下。
课始,笔者提出两个问题:首先,文中的两位“母亲”指和;其次,文章表达了对两位“母亲”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语句;运用课件出示文段,引导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明确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味作者深沉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2.品读关键词句,体悟“思念”主调
文章描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直接表达了失去母亲后内心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怀念。文章摘抄日记的部分“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作者直抒胸臆,描写思念祖国的情感。笔者深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研读文本秘妙,领悟言语表达
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要告别以往内容分析的方法,抓住文本秘妙,引领学生学习言语的表达形式,去实践言语。
1.关注日记格式,梳理文章结构
《怀念母亲》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是:“文包日记”的形式。首先让学生打开课文,引导学生大体的看一下,引导学生与其它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和其它文章的不同处。再指导学生将日记和正文分开来看,体会日记的作用。
2.细读文本语言,感知表达方法
季先生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感情,日记中“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作者正是借助景物描写抒发思念之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划出抒情的句子,通过朗读理解这一表达方式。
3.聚焦重点语句,突出隐藏情思
理想的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季先生的文章语言精炼,“文包日记”的形式,学生还是首次接触。教师以观察“日记”的日期为切入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思念之情。
课件展示日记时间,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直观感受日记的时间,体会作者思念之强烈,时刻不忘;再次展示描写天气的句子,使学生感受无论阴天下雨都在思念,脑海中全是对两位母亲的怀念。这样对比教学,将“日记”隐藏着的情感直观呈现,让学生对文章表达充分感知。
三、巧联学生实际,探究文本意蕴
散文中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需要读时深入的探究、体味。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才可以丰富知识,用心去聆听作家的心声,才能感受、体会到散文所表达的情感。
1.激发丰富联想,勾连现实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出文本的感情,教师相机引导,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连,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印象。文中母亲弃养,描写我的状态的句子,如:“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现实生活,才能够体会的深刻。
师:谈一谈感受。
生1:失去母亲很难过。
生2:只想哭。
生3:吃不下饭。
生4:睡不好觉。
师:我们现在拥有母爱,要时刻珍惜。
2.链接现实生活,深化情感认识
由于文本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所处环境的感受,学生没有经历过,可能无法体会到那种情感。链接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体悟变得非常重要。在读日记1935年11月16日一节,教师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问:“凄凉为什么还甜蜜的?”链接资料,出示幻灯片,小组交流。通过解读,学生理解了作者身在异国,远离家乡,远离朋友的凄凉;也正是因为远离故国、朋友,才有思念,才有甜美的回忆,心中自然又是甜蜜的。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读写结合,提炼方法,落实到位。
1.捕捉课文重点,练习内容概述
散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的情思,要让学生捕捉到这种情感,进行言语训练,能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长此为往,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在学过文章之后,出示“作者的思念之情包括( )和( )”。
2.巧抓文本空白,训练言语表达
有的文章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进行小练笔。梦里的母亲就给学生留下了空白點。
师:梦到母亲是什么样?
生1:在儿子出远门时,抓紧时间缝缝补补。
生2:送儿子走时,眼看着车子走远,两眼泪流不止。
生3:念儿、盼儿归时,站在村口,看着远方。
生4:儿子未按时归家时,失望的眼神。
生5:在儿子久久没有消息时,母亲焦急的眼神。
这样的空白小练笔,使学生们充满情感地发挥了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炼写作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练笔,能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课后作业布置练笔:用情景结合的表达方式,联系实际生活,写一写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或不在父母身边时对亲人的想念。
小学散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教出“散文味”,更要树立“语用”意识。在引导学生品鉴作品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语用”训练点,既得“道”,又得“言”,切实提高散文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光泽县止马中心小学(3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