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芬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物理教学的主旋律,更是物理科的核心素养。近两年来,经过课堂教学的探讨和尝试,我运用“激趣、引导、疏障、活变和择优”五环节教学,环环相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起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的倾向,是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点燃学习之“欲”很重要。兴趣产生的前提是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首先,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需要平等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理解、支持,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发放心情,并发出思维的火花。其次,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提供一个能自由表达、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空间。例如,教学八年级的“压强”一节,一上课,我就创设:小明和小军进行推木棍的较“力”比赛,木棍一端粗一端细,开始小明抓的是细端,双方用力推,小明输了。后来,换小明抓粗端来比推时是却赢了。看到大家都感到驚奇时,我说:“这其中奥秘的解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压强’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学习‘摩擦’这一节课前,我让一大一小的两位同学上讲台抓提装满水的玻璃容器,大的一位同学手涂肥皂液,当同学们看到小的同学能提起,而大的同学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提起的样子时,吃惊又觉得好笑,好奇心顿起,整个教室都活跃了。我顺势引入新课“摩擦”。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极易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使他(她)们为“迷”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对不想回答问题懒于思考的学生,我会以其“闪光点”进行激励,点燃思维的火花;对能很好解决问题的学生,我会赞赏他(她),“火上加油”地燃旺思维;对取得进步的同学,我会夸奖他(她),让思维越飞越高。这样伺机激发,不断“加油”,会荡起思维之“欲”。
二、巧引精导启迪思维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面对疑难问题时,通常会因思路不明而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此时不能没有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我巧寻突破点,从问题开始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一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是4.5V,正常发光时通过的电流为0.1A,现在要将灯泡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使用,使灯泡正常工作。问:应串联一个多大阻值的电阻?这道题思维的始点是电阻,我便从电阻开始引发学生思考:①R=UR/I→②UR=U电源-U灯。或①R=R总-R灯→②R灯=U灯/I。思路对了,问题便迎刃而解。又如有一次我抛出:给你一个量筒和一些水,怎样测量一金属瓶盖的密度?这样一道实验题,同学们个个老半天无法动手,此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①测量密度的原理是什么?(ρ=m/v=G/gv);②测出瓶盖的体积后,怎样测出质量或重力?(当瓶盖漂浮时G=F浮=ρ水gV排)③怎样测出V排?(V排=V总-V水)思路开了,再按③→②→①的步骤解答,很快完成了实验。
三、疏路清障活跃思维
学生思维因脱“轨”而错解,因遇障碍而卡搁的情形常会发生。对此,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清除障碍是发展学生思维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把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理解为是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把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误认为垂直向下;跳高时从起跳到着地的过程中人是不做功的,却认为做了功;把一个物体抛出已离手不再受到推力,却认为还受到这个力的作用……不难看出,这是由于对相关物理量定义概念以及有关因素在理解上的错误,导致思维脱“轨”,故在解决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得出错误的结论。明确了症结所在,就要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有关知识,摆正思路。再例如:给你一支刻度尺,怎样测出下图甲或乙所示的一矿泉水瓶的容积?(瓶里适量的水、有盖、瓶底的面积为S)。
面对此题,学生都被瓶子整体形状的不规则难住了。这时我的破难清障问题出示:
1.瓶子的总容积跟水的体积、瓶子空心部分的容积有什么关系?(V瓶=V水+V空)
2.怎样测出水的体积?(测出甲图中水的高度h水,V水=Sh水)
3.怎样测出空心部分的体积?(这是最难一关。我把瓶子一倒放入图乙,学生一看,茅塞顿开,测出h空,V空=Sh空)。疑难一突破,思维障碍一清除,问题便迎刃而解。
四、开放多变活跃思维
在教学中,进行开放性和多变性的开导,最易活跃学生的思维。如题1:一个质量为890g的铜球,体积为200cm3,试判定这个铜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我让学生从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方面考虑,很快得出三种解题的方法;在复习“测物体的密度时”,我提出:不受器材的限制,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来测物体的密度呢?结果学生综合出十多种方法来;再如测电阻、测电功率的方法、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我都引导学生多方法、多方位和多角度地思考,有效地活跃了思维。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灵活,在教学中我“多变”起来。例如题2:一个同学手拿一铅球不动,人对铅球做功吗?(不做功),接着我搞了一系列的变化:①举起铅球;②放下铅球;③拿着铅球在水平地面上行走;④拿着铅球上楼;⑤拿着铅球下楼;⑥将铅球推出去。让学生思考判断人对铅球是否做功?(只有①和④做功)。在教学中像这样的多变活动,问题条件的不断变化,是炼就学生的变通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重要一着棋。
五、择选最佳优化思维
对思维品质的提升优化,是我在物理教学中常奏的一曲。如上述第一题再补上一问:若这铜球是空心的,要在空心部分注满铅,铅的质量为多少?在判断是否是空心的三种方法中,你选哪一种为好?很明显,求铅的质量,必先求出空心部分的体积,因而是求体积的方法为简便。又如,在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一液体的密度时,有两种方法可行:一是先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液体,测出液体的质量,在把杯中液体倒入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然后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二是先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液体,测出总质量m1,再往量筒倒入烧杯中的部分液体,设体积为V,并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总质量m2,得出体积为V的液体的质量为m1-m2,然后计算出液体的密度。我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比优。不难理解,第二种方法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第一种方法会使结果偏高),为优法。三如:为了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现给出弹簧秤一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两块,怎样设计实验?通过比较,大家都觉得:只用一木块平放和侧放,分别测出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的大小,并比较便得出结论(无关)。这样既易于操作,过程又简单,实属妙法。
上述五环节,在物理教学中环环相扣,能让课堂生辉,令学生的思维放飞,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