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控制对策分析。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对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均进行分析,研究该病发生传染的途径、有效治疗措施与治疗效果等,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结果:60例患儿中病原患儿为10例,其中发生CoxA16阳性患儿为1例,占比10%;发生EV71阳性患儿为4例,占比40%;发生其他肠道病毒患儿为5例,占比50%;60例手足口病患儿经治疗后发现,51例症状较轻患儿经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以及口服抗病毒药物等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9例症状较重患儿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均给予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以及丙种球蛋白药物进行治疗,最终有8例患儿经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有1例患儿经抢救后无效,发生死亡。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为春末夏初,其主要病原体为EV71,轻微患者与健康带病毒儿童均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婴儿相对敏感,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粪便以及手和眼的互相接触,因此,应对其引起重视。在预防控制方面应加强院内以及患儿家庭的双方防护,降低患儿的交叉感染,以达到有效预防该病的目的。
【关键词】:传染;小儿手足口病;治疗;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225(2019)13-0019-01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1],该病为临床儿科常见病以及多发病,主要发病群体为5岁以下儿童[2]。小儿手足口病中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3],该病的传染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接触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染,如可通过疱疹液、唾液、粪便等污染的毛巾、手、牙杯、手绢以及奶具、玩具和食具、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传播[4]。为进一步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控制对策,本次研究,对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均应用回顾性分析,对该病发生传染的途径、有效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现做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对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均进行分析。其中男患儿为35例,女患儿为25例,最大年龄为5岁,最小年龄为1岁,平均年龄为(3.34±0.3)岁。60例患儿中伴口腔溃疡症状患儿有27例,伴发热症状患儿有31例,伴咳嗽症状患儿有2例,且患儿足部、手部与臀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有3例患儿曾有感染史。
1.2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对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患儿病例资料进行总结,经分析发现,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患儿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对轻症患病患儿应用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或是口服抗病毒药物给予对症治疗,如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儿症状改善不明显,则应改为糖皮质激素药物或丙种球蛋白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该病的病原分布,并对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结果、传染途径及特点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核实无误后将其输入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组间经x2检验,计量资料(年龄)应用(x士s)描述,组间经t检验,差异P<0.05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生手足口病的病原分布如下
经分析发现,60例患儿中病原患儿为10例,其中发生CoxA16阳性患儿为1例,占比10%;发生EV71阳性患儿为4例,占比40%;发生其他肠道病毒患儿为5例,占比50%。详见表1。
2.2治疗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经治疗后发现,51例症状较轻患儿经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以及口服抗病毒药物等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9例症状较重患儿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均给予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以及丙种球蛋白药物进行治疗,最终有8例患儿经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有1例患儿经抢救后无效,发生死亡,该患儿来自于农村。
3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厌食、口痛以及手、足、口等部位发生小疱疹或小溃疡等症状,经观察,多数患儿于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会发生肺水肿、心肌炎以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使患儿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如不及时采取对症治疗,还有可能导致患儿发生死亡,因此,临床现已高度重视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并对其实施对症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现分析如下。
院内防控:在院内设置专门的分诊机制,于该病发生流行期,其能有效减少患儿交叉感染发生率,避免该病进一步加重。同时,对来我院就诊的疑似患儿需进行预检,加强患儿病情观测,尤其针对表达能力较差及年龄较小的患儿应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及早发现该病的发生,进行及早治疗;相关人员应及时做好院内消毒与隔离工作,对患儿检查后,相关医护人员应及早洗手,对患儿病房适当通风,检查器械应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情况发生;对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儿家属应及时给予其进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该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以及防控措施,并教会患儿家属对其皮肤以及口腔进行护理,对其饮食进行指导,辅助其疾病好转,促进其康复。
最后,提醒所有家长,发现小儿伴有足口病症状时,要带领小儿及时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及早行对症治疗,防止该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同时,避免患儿接触其他小儿,并对小儿穿过的衣物以及被褥进行及时消毒,对患儿粪便也要进行妥善处理,防止该病发生进一步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邓时敏.浅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控制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8(29):54-55.
[2]张武武.小兒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有效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0):96-97.
[3]杨威.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措施分析[J].智慧健康,2018,4(03):191-192.
[4]王永禄.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1):171-172.
【作者简介】
李新艳,(1974-),汉,山东,本科,基层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幼保健。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高兴卫生院 山东 日照 27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