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 落实语用

2019-09-10 07:22曾玉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66期

曾玉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将着力点放在教材上,把握教材,研究教材,精准落实语用。小学语文教师既要精准抓住课后问题,导航语用;又要抓住精妙词语,落实语用;还要把握文体特点和表达特色,直击语用。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舞台,只有关注语言现象,聚焦语用,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才能唤醒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后问题;把握表达;学习语用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进行,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刻意编排的,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架构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颇具作用。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是分析情节、讲解内容,还应该秉承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是个例子,通过理解这个例子,训练他阅读文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紧扣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文本,揣摩表达,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实语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一、抓住课后问题,导航语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大都凝聚着教材编者的集体智慧,它往往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思路的整合运用,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教师如果能从课后习题入手,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课后习题这一课程资源,就能为阅读教学有效导航,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文本表达,学习语用

研读教材时,我们总感觉一篇课文可教、可讲的内容太多,从文字内容到语言特点,从篇章结构到修辞写法,从蕴涵深意到拓展升华,似乎缺一不可。其实,教学时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力,面面俱到,而是应该紧扣教材,挖掘训练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1. 把握精妙词语,学习语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接触语言现象,领悟语言的美感、魅力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的语言文字上。文本中的文字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只有不断挖掘文本中精妙的语言文字并进行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能不断增长。

2. 把握文体特点,落实语用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能只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更要关注文体样式,如文体、写法、言语形式,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切实地落实语用。

如《伯牙绝弦》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应该是以读为主,直击语用。我校许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激趣引题,重点理解“绝弦”一词;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引导学生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进而围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研读文本,让学生自主读一读、圈一圈表现该语段的句子。

教师提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反复再读句子,并引导学生补白。(仅仅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在朗读中与文本直接对话,去发现、体悟、活用,把文本语言通过练习变为自己的语言。以下是学生的想象: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妙哉,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美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清泉,钟子期曰:“好哉,汩汩兮若清泉!”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

师生合作小结:

师: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词语说,这就是——

生:知音。

学生通过诵读、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情到深处,一触即发。许老师相机抓住“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處,让学生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最后,让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许老师就是这样以读贯穿全课,在读中体会文章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读到情深处,又巧妙抓住文章中的留白,让学生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又如《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我是这样设计的:从哪些语句能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英勇”?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进行想象、补白,让学生深刻感受战象的形象,其余部分让学生自读带过。

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教师必须关注文本,把握目标,向“言”靠拢,“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落实语用,提升语用能力。

3. 把握表达特色,学习语用

阅读教学要走出“文本解读课”“人物分析课”的怪圈,要克服重意、轻言、轻用之弊端,转向着力揣摩文章表达特色、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轨道上来。

如《慈母情深》一课,表达特色上采用了“反复”的手法。我抓住文章的关键词“鼻子一酸”,引导学生找出能表现“我不禁鼻子一酸”的语句,顺势引导学生品读带有“反复”写法的两个语句。

第一个语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理解了“反复”的好处,感受到了慈母的丰满形象,感人至深。

第二个语句:“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让学生找出“立刻”的同义词并换一换,看看句子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并出示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赶紧又弯曲了背,立即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马上又陷入了忙碌……”

学生将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教师提问:“哪一句更能表达慈母情深?能改吗?”通过引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四个“立刻”带来的气势和感觉。

教到这,已水到渠成,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写你的幸福,写你的悔恨,写你的痛苦……不管写什么,“我的母亲”这个词至少得写三次。学生妙笔生花:

生1:背驼了,我的母亲。脸失去光滑了,我的母亲。在拐弯处,目送着我,我的母亲……

生2:那双龟裂的手,我的母亲。那蜡黄蜡黄的脸,我的母亲。那充满爱意的眼神,深深地看着我,我的母亲……

通过课堂练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思考、想象,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得扎实,学得有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渠道,我们只有立足课堂教学,把握教材,研读文本,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要任,注重表达训练,加强读写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