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玲
摘 要:纵观整个人类建筑史,我们不难发现,建筑规模的扩大通常有两种方式:“数”的积累和“量”的增加。前者是将各种不同用途的房子,一间间、一座座,按照一定的空间布局,组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如我国的故宫;后者是将主体建筑由小屋变大屋,单层变多层,在平面以及高空中不断发展,比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什么中西方古建筑在空间形态上,出现如此差异呢?笔者从社会文化和建筑用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 古建筑 形态差异 原因
在建筑学和建筑历史的研究或著述上,将世界古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建筑”,另一部分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建筑”。西方建筑在空间形态上,大多呈单体建筑,即使是有建筑组群,也会有一栋建筑是主体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重视“量”的增加,房间的数量由几百间到几千间不等,比如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相反,我国建筑在空间形态上,大多都是以建筑组群的方式呈现,重视“数”的积累,将各种不同用途的房子,按照一定的空间布局原则,统一组成一个建筑群,比如秦朝的阿房宫,唐朝的大明宫,明清的故宫等。为什么中西方古建筑在空间形态上,出现如此差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浅析。
一、社会文化不同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宗教信仰、统治思想等方面,中西方有明显的不同。
严格来说,在中国是没有自己的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均源于别国,甚至是道教,也是模仿佛教来复制的一种宗教罢了。所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只有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并没有对“神”的崇拜。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的“人本主义”占了主体地位,可以这样说,中国人没有想过要造一座万世不古与神同长的建筑!并且,很多学者也指出,在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朝代更迭中,存在这样一种“延续”的思想,即新朝一定要毁掉前朝的旧物,建筑一定在其内,比如秦二世而亡后,阿房宫整整就烧了3个月。所以梁思成先生说中国人“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1]
其次,儒家思想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达两千多年,这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形态。中国古建筑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中轴对称”等布局形态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里严格的礼制制度。同时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低调,“中庸”,不讲究个性化发展,不允许有单个建筑“做大做强”。不仅宫廷、宗教,古建筑中官员的府邸也受此影响。比如《唐会要·舆服》中就规定说:“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夏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夏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2]
西方建筑主要以宗教建筑為本位,最壮观、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宗教建筑。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宗教信仰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不可侵犯的神圣的一部分,作为进行这些活动的圣地-教堂,其地位就不言而喻。比如其哥特式的教堂以粗犷、奔放、灵动、上升的力量体现出神的力量,它直升的线条、色彩斑的光线和各式灵动的空间构成了一个“非人间”的纯洁的境界。如果“神”住在这里,这里一定要是天堂的样子;其次,西方社会思想开放,追求个性发展,也深深影响了建筑形态。
二、施工速度不同
我国古建筑“组群”的形态,在施工时可以大面积的同时进行,大大加快了施工的速度。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墓、长城、驰道等,前后不过11年;汉代的长乐宫也只修了两年。整个中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就是敦煌的莫高窟,总共修了100年左右。相比之下,西方雅典的奥林匹克宙斯神庙,一共修建了306年(公元前174年-贡院132年),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修建了120年(1506年-1626年)。整个西方,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
虽然建筑在我国被称为“匠人”的行业,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工作,与士大夫阶层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但我国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清雍正年间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书的颁布,从官方规定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模式。对于建筑的样式制度、石料建筑的结构与雕饰,特别是木构架的方法及雕饰,乃至估工算料等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还附有大量图片。这样,每建造一个新的建筑,都变成了复制粘贴。自从中国人发现我们用“组群”的方式可以如此快速的修建房屋时,对于单体建筑的高大的追求就搁置了。
三、建筑用材不同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句话在中国来讲,应该变成“建筑是木头的史书”了。中国建筑数千年来,都是以木为主要原材料,即使是后来所谓的“秦砖汉瓦”,都是以“土”来烧制的,所以一提起土木,大家就知道是建筑。而西方几乎都是石头的建筑。
木结构的建筑,一是对于承力方面没有石头建筑那么牢固,限制了其向高向大发展;二是木建筑最怕也最容易被火烧。例如高四十九丈的永宁寺塔失火的时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悲剧,据杨衒之的《洛阳珈蓝记》记载:“永熙三年二月浮屠为火所烧,帝登凌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3]宋代的时候,开封开宝寺是颂丑最高最精美的一座,也是很快就毁于大火。因此在修建时,需要房子与房子之间隔开一定距离,很多宫殿、园林里还修有封火山墙,来阻断火的蔓延;从建筑上的神兽也能“防火”,比如屋顶上的鸱吻,传说就是海里能吐水的大鱼,喜欢站在高处和咬东西,于是匠人们就把它放在了屋顶“镇火”。
结论:本文从文化、修建速度、建筑用材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在空间形态上的差异做了一点粗浅的分析。不能简单的说哪一个建筑形态是好哪一个是坏,中国建筑、西方建筑各有所长,各有所美。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中西方在很多领域都越来越走向一体化。但保持传统和追求创新并不是互相矛盾的,我们仍然可以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和学习,相信世界建筑一定能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1:1.
[2] 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135.
[3] 杨衒之.洛阳珈蓝记[M].香港:中华书局, 197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