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凤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细节品读体悟“勇敢”之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描写的人物性格坚强勇敢,行动敏捷机智,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养成。勇敢是美的,它具有崇高的精神之美,它是一种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不怕死不怕苦的气概和精神。课文中描写的很多勇敢者形象值得我们敬佩,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雨来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的意志;《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灯光》中的郝副营长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灯光底下学习而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这一个个人物都富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产生激荡人心的美感。
很多“勇敢之美”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勾画的,如《灯光》一文可以通过细节品读,感受郝副营长的勇敢之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一找“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每一次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这个革命理想,在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与突击连失去联系时,郝副营长有怎样的壮举呢?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 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描写,感受到郝副营长英勇的献身精神。
二、以语言训练挖掘“善良”之美
我们提倡的“善”,主要是就人性修养而言,它能体现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与人为善”,是人性美的真实再现。这种心灵的善良之美,应该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含“善良”之美的文章,如《穷人》中的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知道“我”爱看书,便用“善意的谎言”,让“我”继续在他的书摊看书的善良之举;《唯一的听众》中老教授谎称自己耳聋,一直用平静的眼神,鼓励“我”拉琴的高尚品质;《用心灵去倾听》中苏珊用母亲般的温暖关爱“我”…… 这一篇篇体现“善良”之美的文章,读完之后令人深受感动。
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以围绕“老人为什么要谎称自己耳聋?”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找出人物的神态、语言等描写,细细品读,探究老人“善意的谎言”背后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一步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当老人第一次听到“我”拉小提琴的时候,一定是听出了“我”对拉琴缺乏信心。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打动“我”,鼓励“我”,让“我”慢慢找回自信,渐渐提高琴技。学完本文,学生体会到老人用特别的方式爱护和鼓励年轻人。
三、以专题研读感受“诚信”之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让人感受“诚信之美”的文章,如《比金钱更重要》, 让我们从刮破车窗这件小事中感受到原来诚实比金钱更重要;《去年的樹》中让我们感受到朋友之间信守诺言的诚信美;《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不失信于小伙伴的事。对于这类文章的教学,教师如果过分注重正面灌输的话,会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情的流露。光靠教师说教是无法让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诚信的人性之美的,只有通过研读课文,通过反复咀嚼语言,感悟人物真实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受到“诚信”之快乐,“诚信”之美丽。
如《去年的树》描述的是一个关于诚信的童话故事。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冬天时鸟儿要飞到南方去,和树约好了明年回来唱歌给它听。春天当鸟儿回来,树却不见了踪影。当鸟儿得知树变成了火柴,而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它便对着灯火唱起了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鸟儿是怎样信守诺言的?”这个问题研读课文,通过反复揣摩语言,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进一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美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处处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性。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并运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学生的心灵。我们要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如何进一步让美好品行永远定格在学生心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受到课文人文之美的熏陶。
语文教师应成为美的传播者,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我们要好好把握语文美育的特质,打开学生心中的美育之门,绽开学生心灵的美育之花,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好纯净的心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